[留學申請] 美國名校攻略大公開 大學當掉九學分照樣上哈佛

四月,美國頂尖大學開始寄送申請結果給申請人。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史丹佛這些長春藤一流名校,窄門到底有多窄?從去年申請接受率統計看來,一流名校錄取率紛紛創下新低,以哈佛大學與研究所申請錄取率為例,原本金融海嘯之前九%到一二%的錄取率,在海嘯之後降到了約七%,創下創校三百七十二年以來的紀錄。

門越來越窄,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才能擠進名校窄門?

「大家都想錯了,哈佛大學這些名校要的不是功課絕佳的好學生!」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如此表示。

為了幫助台灣各大學有競爭力的學生,申請哈佛大學等名校,台灣大學連續三年邀請哈佛大學校友會等組織,借台灣大學的場地,與來自全台的優秀學生和校友舉行座談會(全台的大學生都可申請,今年三月剛辦的那場還大爆滿,「過關」參加座談的人只有四分之一),傳授申請名校「秘訣」,而在過去三年邀請現身說法的校友之中,「六個人中就有十二個學分被當,」湯明哲笑說,大家還以為書卷獎得主申請名校比較容易,那真是迷思。

攻略一:要證明有領導潛力

第一個跳出來證明書呆子無用論的,是哈佛大學校友、安佳乳品品牌群經理劉燕潔,「我在大一時,因為玩社團玩得太凶,會計、微積分都被當掉了九學分……」她大笑,「可是當年哈佛大學口試面試時,根本連問都沒有問。」

「我在大學時,絕對沒有同學會說,王煒是個好學生。」中磊電子總經理王煒搖頭,「功課不是重點,哈佛要的是能成為未來領導人的人。」

大一時因太投入社團而功課被當的劉燕潔,大三起爭取機會到美商花旗銀行打工;畢業之後,在九○年初期,成為SKⅡ品牌經理,進入中國市場打化妝品牌行銷戰,為了打贏這場商戰,劉燕潔甚至找到酒店上班的小姐做焦點團體研究,也深入大陸都會女子的家庭,觀察她們使用化妝品每一個細微的習慣,終於擬定在大陸三十個城市的化妝品牌樣態報告,以及未來商戰策略,結果成功讓SKⅡ打敗當時的市場領導品牌,在上海等一級城市市場取得市占率第一名。

至於王煒,在他三十歲時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商學院就讀時,已經有五年的廠長經驗,不僅曾經歷工廠生產線從無到有,必須打地鋪在地上睡的苦,也嘗過一手建立的團隊被日本企業購併,與日方談判、交手,吞下必須交出多年奮鬥結果的滋味。

哈佛大學在接受申請時,會要求申請人寫「申請文章(essay)」,以商學院為例,除了制式的履歷、推薦函與語文、GMAT研究入學考試等成績之外,也希望申請者能詳述申請的理由、經歷以及未來的目標。

「你有沒有企圖心?有沒有帶過團隊?有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你所做過的努力,是能幫助你成為未來的領袖?」台灣嬌生公司總經理張振亞指出,重點不是得書卷獎,還是哪個科目被當,重點是申請者的企圖心與理想,是否在所有的申請人之中凸顯。

理由其實簡單,美國一個討論名校入學的網站空間「如何進哈佛大學」(How to get into Harvard),網友提及,哈佛或其他世界一流的頂尖大學本來就設有基本的入門門檻,或許所有的名校申請者可能都有得書卷獎的實力,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領導人的潛質,後者,才是名校競相爭取的對象。

英國倫敦《每日電訊報》前巴黎中心主任菲利浦.布羅頓(Philip D. Broughton)曾經描寫他第一天到哈佛上課,周邊坐著的都不是普通人物,有海軍陸戰隊軍官、有一流企業主管、有知名企業管理顧問、更有銀行家、財務顧問、行銷專家,來自世界各地,這些人背後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奮鬥故事,一個必須上頂尖大學的充足理由。

攻略二:必備企圖心和耐力

再以哈佛商學院為例,入學之後,所有的課程設計,都在挑戰學生的企圖心與耐力:一天至少三個企業案例分析、團隊小組教學、課堂上的「冷酷點名」,以及百分之十,可能因為表現不夠好,而被列為學習曲線排名下方,被淘汰的機率。

事後解讀,無論是王煒、或是劉燕潔能夠申請過關,似乎都有點時空背景因素。王煒自己分析,申請入學時,正是美國對日本企業最為好奇的時候,他跟日本人打交道的經驗,為他加了分;而劉燕潔則是在全球關注中國市場遊戲規則時,少數能夠明確講出,在大陸打行銷戰致勝秘訣的人。事實上,每年名校錄取申請取決的標準,經常隨著學校的政策而變動。

攻略三:創造精彩奮鬥故事

過去三年,在台大舉辦的名校申請座談,出席校友最常聽到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怎麼比得過大陸學生?」「我們怎麼可能有機會?」聽到這樣未戰先降的話,出席的校友都難以接受。

哈佛校友鍾子偉是少數,當年還沒有入社會,就取得哈佛商學院入學許可的台大畢業生,很多同學都持懷疑的態度問他,怎麼知道會有機會錄取?但他表示,「在申請上哈佛大學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哈佛商學院接受,」最重要的是「去試!」「不試怎麼會知道可能失敗或成功呢?這是最根本的差別。」

而在申請之前,他也為自己創造了精彩的故事,他組織台灣第一個模擬聯合國會議,還寫書、當記者、到投資銀行實習。

張振亞建議有意申請的人,要先努力找出生涯方向、投資三到五年,準備好自己,接著,再往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