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配藥的她,偷偷逆襲人生:你永遠想不到藥局櫃台後的故事
她叫阿萱。沒錯,就是那種你在便利商店裡排隊時,藥局旁邊坐著的戴眼鏡女生,笑起來有點靦腆,講話速度不快,總是拿著掃碼槍對著條碼「嗶」一聲,然後默默地把藥裝進袋子裡的那種人。
她不是一開始就想當藥劑師的。高中的她,最想讀的是傳播系,夢想成為節目製作人,在鏡頭後導戲、編稿、敲出精彩的橋段。她喜歡看節目,尤其是深夜談話性節目,覺得那些主持人講話的節奏跟剪接配樂的快慢太迷人了。她還買過小型攝影機,學人家剪片。
可是指考那一年,她發燒,還拉肚子。整個考場裡,她是唯一一個抱著熱水袋考試的人,邊寫邊抖,寫完回家就送醫。志願單上她填了自己覺得「家人會滿意的選項」,那張單子,她後來再也沒看過。
藥學系錄取通知寄到家裡那天,她媽高興得炸開,還請她阿嬤來吃飯,說以後女兒能穿白袍、在醫院上班,薪水穩定、人人尊敬,真是祖上積德。
阿萱那天沒講話,只是去廁所洗了很久的臉。洗完抬頭,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像個不小心走錯棚的演員,站在自己根本沒排練過的劇場裡。
四年大學,她過得像是被設定好指令的機器人。她念書,不是為了學什麼,而是為了不要被當。她每天去上課、寫報告、背藥理學、解化學式,每一科都像是在爬一座不想去的山,爬到山頂,也不會拍照紀念,只想趕快下山。
但就是這樣,她撐過了。她考上了藥師執照,進了某家連鎖藥局。第一天上班時,她穿上那件全白的制服,站在滿是藥品櫃的店裡,看著自己倒影在藥瓶上的模樣,突然有點想哭。
但她沒哭。因為現實沒時間給你眼淚。她必須記得每個藥名、學會跟病人溝通、學習用電腦系統配藥、處理缺貨、跟醫師對單,還要微笑應對每一個走進來的客人。那些人不在乎你是不是第一次上班,他們只要你快一點、準一點、不要出錯。
她最怕出錯。一錯就是人命。
有一次她搞錯劑量,把0.25mg看成2.5mg。藥還沒給出去就被資深藥師抓到,當場被叫去倉庫罵。資深藥師講話直,一句「妳這樣配藥不如回家養貓」直接戳進她心裡。那天下班,她一個人走到公園的涼亭坐了兩小時,不敢回家。
後來她開始做筆記,把每種藥的名稱、劑量、用途、常見副作用、禁忌症都用不同顏色標出來,用手機APP做成抽認卡,一有空就翻。她甚至還報名了夜間的專業課程,學病患溝通與心理輔導。
因為她發現,藥物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情緒的。很多來領藥的人,其實最需要的不是那顆藥,而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妳還好嗎?」的關心。
她遇過一個老太太,領了降血壓藥後站在櫃台不走,只是低著頭發抖。她走出來輕輕問了一句「阿嬤妳沒事吧?」那老太太突然哭了出來,說她兒子剛過世,沒人帶她來醫院,只好自己搭公車,結果來錯了診所。
她陪老太太坐在櫃台旁,倒了杯溫水,幫她叫了計程車,還偷偷幫她付了車資。老太太離開前握著她的手說:「妳是我今天唯一說話的人。」
那天晚上她回家,突然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只是配藥了。
有些事情,慢慢地改變著她。她開始主動研究每一種常見疾病,去了解那些病人的生活。她開始懂得聽,不只是聽病人的話,也聽他們沒說出口的話。
她變得比以前更有耐心,也更堅強。她的學弟妹開始問她問題,藥局主管也開始信任她,把一些敏感的病人交給她處理。
有一次,一個躁鬱症患者發作,突然大吼大叫,把桌上的瓶瓶罐罐全掃落地。其他員工都嚇傻了,她卻慢慢走過去,蹲下來撿起藥瓶,一邊柔聲說:「沒事的,我們一起來收好,藥還在這裡,不會弄丟。」那病人看了她一眼,竟然也蹲下來,一起撿。
她沒有學過心理學,也沒受過什麼特殊訓練,她只是用一顆真心對待每一個人。或許就是這樣,那些本來不被在意的人,也開始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幾年後,她被升為藥局副店長。那年,她二十八歲。她笑著打給媽媽,說:「當年沒讀傳播好像也不錯。」
她下班後還是會看節目,偶爾剪剪影片,但不再覺得自己走錯棚了。她明白了,每一種職業,只要你用心,都可以演出自己的精彩。
有一天,她站在櫃台前,看著一個新進的藥師女孩緊張地對著電腦發抖,她走過去拍拍她的肩,說:「我第一天上班也差點把藥灑滿地板,妳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
那女孩抬頭看她,眼眶紅紅的。她笑了,像極了當年自己。
阿萱知道,她這輩子大概都不會上電視,也不會被人寫進什麼醫療英雄的報導裡。但她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有意義。她也相信,每一顆被她親手配出的藥,背後都藏著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個人的健康、一段重拾生活的勇氣。
這些,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所以,她會繼續站在櫃台後面,繼續戴上口罩、繼續嗶嗶掃碼、繼續用她最簡單的方式,成為某個人一天中最溫暖的一部分。
這就是她的逆襲。沒有煙火,卻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