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不是機器,但時間可以用得像開外掛一樣神!
在研究室裡混久了之後,你會發現大家有一種神祕的共通點——明明都是人,但有些人總是能每天穩定產出、進度堪稱神速,還能一邊跑馬拉松、一邊養貓、一邊經營IG。不誇張,真的看過有人這樣活著,還寫完了一整本論文。
於是我開始好奇,他們到底是怎麼安排時間的?是吃了什麼?還是偷偷請了時光機外送?
某天突發奇想,我私訊了10多位研究生活還算「過得去」甚至「過得很精緻」的碩博士朋友,請他們分享:怎麼在這麼高壓的生活裡,還能穩定輸出,甚至活得還蠻有質感的?
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很實際,有的很怪(真的有人凌晨三點起來唸書),但彙整之後,我意外發現幾個超有用的時間使用策略,跟我自己的經驗一比對……竟然有點通。
這邊就用比較人話的方式,整理給你參考。希望你讀完後,不會只想躺著(雖然我懂,那也不錯)。
清晨 3–6 點:怪時段,卻是寶藏時段
聽到「三點起床」你是不是瞬間眼神死?我一開始也是。畢竟一般人三點鐘差不多還在夢裡跟阿嬤吵遺產。
但偏偏就有好幾個朋友說,這段時間超適合做「腦力型工作」,像是寫論文、修改模型、整理數據,甚至思考人生(咦?)。
他們的共同點是:這個時段完全沒人吵、沒有人傳訊息、甚至連街上的狗都還在睡。整個世界像按了靜音鍵,只剩你跟你的大腦對話。
我自己試過幾次清晨工作,雖然每次前一晚都要提早上床,不然早上根本爬不起來,但只要成功一次,當天的效率真的爆高。有種「我已經完成一天最難的事了」的爽感,讓人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天才(其實只是早起)。
當然這不適合每個人,如果你是夜貓型,也可以試試清晨 5–7 點。總之重點不是時間多早,而是你找到一段「沒人煩你、你腦袋清醒」的時段,來處理最燒腦的事。
早晨儀式:別再說沒時間了,其實你只是把最寶貴的時間拿去滑手機
某天我朋友跟我說:「我最近早上都在練習『自私地對待早晨』,只留給最重要的任務。」我當下有點愣住,但後來覺得這句話根本可以拿去印 T-shirt!
因為我們常常起床後不是回訊息、就是打開LINE群組看八卦,然後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個早上。你心裡知道今天有好多事要做,但偏偏先處理了不那麼重要的雜事,導致真正該做的反而被擠到下午或晚上,然後效率直接腰斬。
我試著把「早晨」當成送給自己的高級時段。就像咖啡廳剛開門的頭一小時,寧靜又清新。我不回訊息、不開信箱、不跟人講話,只處理一件我最不想拖的事:寫論文。
這件事改變我超多。因為當我把最重要的任務「先做完」,整天的節奏都變輕鬆,不再像以前那樣,從早上就焦慮「等一下要開始寫、等一下要開始寫」,結果等到了晚上都還沒動手,然後壓力大到吃宵夜自暴自棄。
現在的我,起床後會有一套自己的儀式:喝一大杯水、播個舒緩的BGM(推 Ludovico Einaudi)、開電腦寫30分鐘,然後才進行其他雜務。這段「只屬於自己」的早晨,真的比你想像的還珍貴。
減少焦慮的關鍵不是「做很多」,而是「做對了」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今天明明做了很多事,但就是心裡很空,焦慮還是爆棚?
我有,而且很常。
後來我發現,焦慮不是因為「事情太多」,而是因為「那件你最重要、但還沒開始的事」,一直在你心頭擺爛。你知道它很重要,你知道它不能再拖,但你就是不想碰它,於是你開始洗衣服、整理房間、去倒垃圾、開始回一些根本不急的信件……然後發現時間過了,還是沒寫論文,壓力指數直接破表。
我問了幾個學長姐,他們給的建議很一致:「先做那件你最討厭的事。」
這聽起來很殘酷,但真的有效。因為當你早上就完成那件讓你焦慮的東西(例如論文的引言、coding的一小段),整個人會瞬間放鬆。就像心裡的一顆石頭被拿走,後面不管你是要開會、開會開到睡著、還是去系辦領雞排,你都會輕鬆很多。
所以我現在的作息邏輯是這樣安排的:
- 一早:做我最不想做、但最重要的事(通常是論文 or coding)
- 上午中段:處理需要邏輯但不那麼費腦的工作(像是整理報表)
- 下午:安排開會或做比較雜的事(因為此時注意力已開始下降)
- 晚上:放過自己,做簡單事、看書、準備隔天的to-do
這樣一天下來,你不一定做很多,但你心裡的那種「今天有前進」的踏實感,會讓你晚上睡得超好。
初學者一定要避開「一口氣做到底」的陷阱
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我超愛幻想:今天沒課,我要爆寫!從早到晚都不出門,肯定能寫出好幾千字!
結果呢?不是中午就開始懷疑人生,就是晚上發現只寫了三行。
後來才知道,初學者最容易掉進的陷阱就是「用力過猛」。一開始就想寫十頁、跑完全部模型,結果三小時後累到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系。
比較推薦的方式是——慢慢來,節奏小一點沒關係,重點是要能「穩定輸出」。
像我現在的寫作節奏是:早上寫 45 分鐘,休息 15 分鐘,下午再寫一段,然後收工。每天的產出不一定很多,但每天都有累積,長期下來進度其實比之前用力衝還穩定。
有學姐告訴我:「研究不是百米衝刺,是馬拉松,還是有障礙物那種。」一開始我覺得她在開玩笑,現在我每天都想請她來我房間貼在牆上當座右銘。
想跟你說……
你不需要把自己變成超人。你只需要找到一個能穩定前進的節奏。
也許是清晨的安靜,也許是晚上的靈感,也許是早晨的一杯水和三十分鐘的獨處。每個人的理想節奏都不一樣,但你一定找得到屬於你的那一種。
研究很苦,但節奏對了,一切都會變得剛剛好。你會發現——你不是不行,你只是還沒找到那個讓你穩定前進的開關。
希望你也能找到它。然後,慢慢成為那種「生活看起來很穩、產出又很穩」的研究生。因為那真的太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