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健康檢查報告上最常出現的建議幾乎都差不多,不外乎是「不要熬夜」「多喝水」「少吃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避免壓力」。就像是五句老掉牙的經文,卻是醫生口中最實在的處方。明明知道這些是對身體最有益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能做到幾項?問問身邊的親友,幾乎沒有人能全部達成。知道歸知道,生活裡總是會被各種理由打亂節奏。
熬夜,幾乎是所有人共同的習慣毛病。曾經以為年輕就是本錢,熬夜追劇、熬夜工作、熬夜讀書都是家常便飯。有位大學好友,從大一開始就習慣凌晨三點才睡,白天靠咖啡撐精神,每次聚會都帶著濃重的黑眼圈。到後來工作幾年後,開始出現偏頭痛、掉髮、皮膚暗沉的狀況,才驚覺自己透支得太久。她試過調整作息,但已經習慣晚睡的身體一時之間根本無法適應。某次甚至因為過勞昏倒送醫,才真正決定放下一堆「非做不可」的事,把作息調回來。她後來分享說:「當你習慣晚上熬夜,那其實是在讓你的身體每天偷偷地生一場小病,只是你還沒發現。」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也提醒自己不能再拿時間開玩笑。
自己也曾經陷入過晚睡的循環。當天忙完所有事後,總會想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不知不覺就會滑手機滑到凌晨。久而久之,早上起床越來越困難,白天精神渙散,連情緒也變得低落。曾經試著給自己一個「晚間儀式」:關燈、泡熱水澡、聽輕音樂,讓身體慢慢沉靜。剛開始很難執行,幾次都是熱水澡泡完又開電腦工作。但慢慢地,把這個儀式變成一種習慣,竟然真的開始改善睡眠品質。最明顯的是,起床不再像以前那樣賴床賴半小時,整天也比較有精神。原來,改變不是一天造成的,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
說到喝水,很多人以為是件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但其實不喝水的代價很高。一位親戚因為長期不愛喝水,最後導致腎結石住院治療。她說:「不渴就不喝」的習慣維持了好幾年,直到哪天痛得在地上打滾,才真正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後來她開始每天準備三個透明水瓶,早中晚各喝一瓶,強迫自己攝取足夠的水分。她還會加檸檬片、黃瓜片讓水有些微味道,更容易入口。幾個月後,不只沒有再發作,皮膚也變好了不少,連便祕的問題也跟著改善。
自己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皮膚乾裂,尤其冬天嘴唇總是裂到流血,身體總覺得乾巴巴的,整個人沒什麼活力。那時才意識到,平常根本沒好好喝水。每天靠咖啡撐過精神,卻忘了咖啡其實會讓身體更容易脫水。試著在辦公桌上放一瓶透明水壺,每喝一次就在手機App上打個勾,幾天下來,雖然不容易,但確實開始有意識地補水。最有趣的是,有次參加一個30天喝水挑戰活動,幾個朋友一起加入,每天在群組打卡,互相監督提醒。那段時間,不只喝水變得規律,朋友間的感情也意外拉近了不少。沒想到一個這麼小的習慣,也可以讓生活多一份溫暖和支持。
而飲食這一塊,更是現代人最難控制的區域。加工食品方便、省時、口味好,幾乎成了上班族的依賴。自己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早餐靠麵包夾火腿,中餐靠便當店的三菜一湯,晚上則是速食或微波食品。剛開始覺得沒什麼,肚子吃飽就好,但漸漸地,身體開始出現問題。腸胃變得敏感,三不五時腹脹、排便不順,甚至一度被懷疑腸躁症。去看了營養師,對方只是淡淡說:「你現在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你希望它是組成你健康的一塊磚,還是一顆地雷?」那句話像當頭棒喝,從此開始嘗試改變。
認識一位剛從外商公司離職的朋友,她是因為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問題,才決定放下高薪工作。原本她是標準的「外送控」,每天三餐都靠外送平台,常常選擇油炸、重鹹食物。後來醫生警告她,如果再不改變,幾年後就會需要長期服藥。她下定決心學煮飯,從一開始的簡單蒸蛋、燙青菜,到後來能煮出色香味俱全的便當,還開了社群帳號分享她的「從零開始自煮生活」。她說自己最感動的時候,是身體慢慢恢復健康的那一年,連氣色都變得紅潤,去健檢時護士都誇她變得不一樣了。
自己也嘗試過一段時間只吃原型食物,剛開始真的很不適應,沒有調味料的雞胸肉、沒什麼油脂的青菜,吃起來平淡無味。但漸漸地,味蕾開始變敏感,吃得出食材的原味,也不再那麼依賴鹽和糖。現在偶爾還是會吃外食,但至少學會了怎麼在餐廳裡挑選比較健康的選項,不會再盲目地吃進太多加工成分。
運動這件事,總是被很多人掛在嘴上,但真正持之以恆的人其實不多。自己曾經為了減重去報名健身房,剛開始滿腔熱血,連續三天去上課,結果第四天肌肉痠痛到連樓梯都走不動,之後就慢慢不去了。那次經驗讓自己明白,運動不能只是為了某個短期目標,而是必須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後來選擇從每天30分鐘快走開始,邊走邊聽Podcast,既能放鬆也能吸收知識。漸漸地,運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變成了一種享受。
有位叔叔退休後,本來一直宅在家,整天坐著打麻將。後來因為腰痛去看醫生,醫生建議他每天運動,他開始去附近公園散步,認識了其他早起運動的鄰居,變得越來越活躍。幾個月後,他不只腰痛改善了,整個人變得開朗許多,還學會打太極拳。他常說:「動起來,不只是為了身體好,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釋放。」
壓力,是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太多人把「忙」當成一種價值,把「累」當成一種成就。曾經有段時間工作非常緊繃,白天忙到沒空吃飯,晚上回家還要加班到深夜。看似有條理地完成每一件事,但身體卻早已發出警訊——失眠、胃痛、情緒低落。那段時間每次醒來都覺得疲憊不堪,對生活完全失去熱情。直到有一天突然在捷運上爆哭,才知道自己撐太久了。
親戚中有位姐姐,年輕時是公司裡的明星員工,拼命加班、不休假,十年後身體狀況一落千丈,被診斷出自律神經失調。她後來選擇辭職去學花藝,開始接觸園藝療癒、芳香療法,才真正從壓力的牢籠中走出來。她常說:「人生不是一直往前衝,偶爾也要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這句話成為提醒,也成為生活中的座右銘。
自己也學會在生活中留一些空白。試著每天花15分鐘靜坐,或是寫下感謝的三件事。有時壓力並不是消除,而是轉化;不是硬撐,而是轉念。養寵物、畫畫、寫字、泡茶,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減壓的出口。慢慢地發現,只要心情穩定了,很多原本會造成焦慮的小事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組成。每個人都曾經跌倒、曾經失敗,但只要願意開始調整,永遠不嫌晚。身邊那麼多故事,無論是熬夜造成健康惡化、喝水讓身體恢復、飲食改善讓人重獲新生、運動改變了氣色、壓力釋放後的心靈重建,都證明了一件事:健康不是一瞬間達成的奇蹟,而是一點一滴堆疊出來的成果。
也許現在還做不到全部,也許還在跟惰性搏鬥,但每一次努力都算數。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在替未來的自己打底。健康的生活從來不是什麼偉大的目標,而是每天對自己溫柔一點、體貼一點的選擇。走得慢沒關係,重要的是別停下來。
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走下去。健康不會大聲呼喊,但它會在你每天的選擇裡悄悄變好。身體也會記得你給它的每一份照顧,最終回報你的,是輕盈、穩定、明亮的自己。
在這裡,我不只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更分享如何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無論是專注工作的時刻,還是享用美食的片刻,甚至是發呆放空的寶貴時間。
如果你也相信生活可以更美好,如果你也渴望掌握自己的24小時,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用心咬下每一口生活的蛋餅!
「人生如蛋餅,外酥內軟,配料由你決定。」 —— 蛋餅哥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覺得我人生的哲學,其實是從早餐店老闆娘那邊學來的。
那天我去巷口那家早餐店點了一份起司蛋餅,老闆娘一邊熟練地倒麵糊、一邊哼著五月天的老歌,像在主持一場小型的藝術展覽。她把麵糊倒下去的瞬間,我突然就被那個畫面迷住了。
蛋餅這東西,不就是一層平凡的麵糊,然後慢慢變成金黃酥脆的外皮、裡面包著各種不同的內餡嗎?那不就是人生嗎?
我開始回想自己這幾年,真的就像在煎一張大蛋餅。有的時候火太大,焦掉了;有的時候忘了翻面,整片黏在鍋子上爛掉;有時候太貪心,加了太多料,結果皮破掉、醬也流出來,一團亂。但也有那麼幾次,剛剛好,金黃酥脆、內餡融化,咬下去的瞬間有種幸福感蔓延開來,讓我想要鼓掌說:「我今天,活得不錯。」
我以前是個超級急性子的人,什麼事都想要快、想要馬上看到結果,連煎蛋餅都會因為沒耐心等它成形,就急著翻,結果不是裂就是生。後來發現,煎蛋餅跟人生一樣,都需要等那個「剛剛好」的時機。
我有一個大學室友,超會煎蛋餅,真的,每次週末他自己煎的蛋餅都是我們整層樓的早餐供應商。我曾經問他:「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他說:「你聽,那個聲音會告訴你。」我當時還笑他太神經質,但後來自己真的開始學做之後,才懂什麼叫「經驗會說話」。火候對了、時間對了、心情對了,你會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就像人生中很多選擇一樣,不用逼自己太快,但也不能太慢。
有一年我剛換工作,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結果沒幾個月我就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選錯方向。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像沒熟的蛋餅一樣,軟趴趴又沒有形狀。後來我硬著頭皮撐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某個專案裡找到成就感,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回家自己煎了蛋餅,邊吃邊笑,心裡想:「啊,我終於翻面了。」
還有加料這件事也很有趣。你不覺得每個人喜歡的蛋餅口味,超能反映他這個人的性格嗎?我有一個朋友超愛玉米加起司,我常笑他是兒童套餐路線,結果他在生活上也真的超童心,連下雨天都會帶傘泡在雨裡踩水窪。我另一個朋友則只吃原味加胡椒粉,說太多料會破壞餅的純粹,他對生活也真的是極簡主義到一個極致,房間裡連一張椅子都省略。
我自己則是那種心情好會加爆料、心情差吃清淡的類型。有時候我愛加泡菜、有時候愛加肉鬆,完全隨心所欲。就像我生活裡面,也會看狀況加一點刺激、有時候又想回歸平淡。不過後來我也學會,不管加什麼料,最重要的是——那是我當下真正想吃的,而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我才這麼做。
有一次失戀,我朋友來我家陪我,她什麼話都沒說,只默默從背包拿出一袋材料,一邊唱著五月天的垃圾車,一邊在我家的小廚房開始煎蛋餅。她加了我平常不會選的香腸跟蔥花,結果我竟然第一次覺得那味道超搭,那天我吃了一整張。她邊洗鍋邊說:「你這麼愛吃蛋餅,以後心情不好就來找我煎。」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點想哭,但又忍住了,因為我嘴巴還滿是蛋餅。
從那次之後我就知道,原來生活不只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你也需要別人為你加一點你意想不到的料,才會發現新的可能。就像我後來交了一個完全跟我性格相反的對象,原本以為我們根本合不來,結果那段感情卻讓我學會了什麼叫做慢慢磨合。就像你習慣在蛋餅裡加起司,突然有人加了酸菜進來,第一口你會皺眉,第二口你會愣住,第三口你可能就愛上了。
而說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享受這整個過程」。真的,我以前會覺得蛋餅是為了吃飽,人生是為了達成目標,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煎蛋餅時那個聲音、香氣、翻面時的成功感、餅皮起鍋時的酥脆聲響,還有吃下去時嘴角上揚的那一秒。
生活也是這樣,有時候你不是為了某個宏大的夢想才努力,而是為了每天那個「我今天也做得不錯」的小確幸。
後來我開始有一點點小小的儀式感,每次煎蛋餅時都會戴上那條很醜但超舒服的圍裙、播自己喜歡的歌單,像在為自己開一場早餐音樂會。有幾次我甚至還煎了兩份蛋餅帶去給朋友,一起坐在公園聊天,邊咬蛋餅邊講八卦,那種時刻比任何昂貴的早午餐還美味。
所以啊,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亂、有點焦、有點煩,不如試著自己煎一張蛋餅。不需要太華麗的材料、不用買特別的鍋子,只要有心,有火,有一點耐心,然後加你喜歡的料,就可以煎出屬於你自己的完美早晨。
也許你會發現,那張看起來普通的蛋餅,裡面藏著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一起來吧!有時候,會突然在某個平凡的午後發現,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說不上來是哪裡變了,但就是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左右,也不再一窩蜂地討好所有人。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堅持。這些轉變看似細微,卻是邁向更好的自己最清晰的訊號。
看整篇文章說真的,我以前對蛋餅沒什麼愛,學生時代的早餐大多是便利商店的茶葉蛋配一瓶豆漿,那時候覺得蛋餅太油、太重、吃了會想睡覺,考試都考不好。一直到出社會後,某天被前同事拉去吃了一家藏在巷子裡的蛋餅店,我才對它改觀。那家店超神奇,蛋餅皮自己做的,吃起來酥中帶點嚼勁,加了牽絲起司和大塊香腸,一口下去,瞬間讓我覺得「人生可以這麼簡單就快樂啊」。
看整篇文章陽光灑落在公園的長椅上,映照出一抹熟悉的金黃色。那是她最喜歡的髮色,每隔半年都會精心染製的自然金黃。現在,這抹金色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如同她曾經燦爛的笑容。
她是個有趣的矛盾體。禮貌得體,笑容總是那麼燦爛,彷彿能照亮整個世界。但我知道,在那燦爛的表面下,隱藏著深不見底的黑暗。憂鬱症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時常將她拖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是多年的好友。在她開心的日子裡,我們會一起逛街、看電影,她會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她最新染的髮色。”看!這次的金色是不是很自然?”她會這樣問,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