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偶爾會用各種方式提醒:該休息了、該注意了。
從小到大,健康檢查報告上最常出現的建議幾乎都差不多,不外乎是「不要熬夜」「多喝水」「少吃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避免壓力」。就像是五句老掉牙的經文,卻是醫生口中最實在的處方。明明知道這些是對身體最有益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能做到幾項?問問身邊的親友,幾乎沒有人能全部達成。知道歸知道,生活裡總是會被各種理由打亂節奏。
熬夜,幾乎是所有人共同的習慣毛病。曾經以為年輕就是本錢,熬夜追劇、熬夜工作、熬夜讀書都是家常便飯。有位大學好友,從大一開始就習慣凌晨三點才睡,白天靠咖啡撐精神,每次聚會都帶著濃重的黑眼圈。到後來工作幾年後,開始出現偏頭痛、掉髮、皮膚暗沉的狀況,才驚覺自己透支得太久。她試過調整作息,但已經習慣晚睡的身體一時之間根本無法適應。某次甚至因為過勞昏倒送醫,才真正決定放下一堆「非做不可」的事,把作息調回來。她後來分享說:「當你習慣晚上熬夜,那其實是在讓你的身體每天偷偷地生一場小病,只是你還沒發現。」這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也提醒自己不能再拿時間開玩笑。
自己也曾經陷入過晚睡的循環。當天忙完所有事後,總會想保留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不知不覺就會滑手機滑到凌晨。久而久之,早上起床越來越困難,白天精神渙散,連情緒也變得低落。曾經試著給自己一個「晚間儀式」:關燈、泡熱水澡、聽輕音樂,讓身體慢慢沉靜。剛開始很難執行,幾次都是熱水澡泡完又開電腦工作。但慢慢地,把這個儀式變成一種習慣,竟然真的開始改善睡眠品質。最明顯的是,起床不再像以前那樣賴床賴半小時,整天也比較有精神。原來,改變不是一天造成的,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
說到喝水,很多人以為是件再簡單不過的小事,但其實不喝水的代價很高。一位親戚因為長期不愛喝水,最後導致腎結石住院治療。她說:「不渴就不喝」的習慣維持了好幾年,直到哪天痛得在地上打滾,才真正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後來她開始每天準備三個透明水瓶,早中晚各喝一瓶,強迫自己攝取足夠的水分。她還會加檸檬片、黃瓜片讓水有些微味道,更容易入口。幾個月後,不只沒有再發作,皮膚也變好了不少,連便祕的問題也跟著改善。
自己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皮膚乾裂,尤其冬天嘴唇總是裂到流血,身體總覺得乾巴巴的,整個人沒什麼活力。那時才意識到,平常根本沒好好喝水。每天靠咖啡撐過精神,卻忘了咖啡其實會讓身體更容易脫水。試著在辦公桌上放一瓶透明水壺,每喝一次就在手機App上打個勾,幾天下來,雖然不容易,但確實開始有意識地補水。最有趣的是,有次參加一個30天喝水挑戰活動,幾個朋友一起加入,每天在群組打卡,互相監督提醒。那段時間,不只喝水變得規律,朋友間的感情也意外拉近了不少。沒想到一個這麼小的習慣,也可以讓生活多一份溫暖和支持。
而飲食這一塊,更是現代人最難控制的區域。加工食品方便、省時、口味好,幾乎成了上班族的依賴。自己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早餐靠麵包夾火腿,中餐靠便當店的三菜一湯,晚上則是速食或微波食品。剛開始覺得沒什麼,肚子吃飽就好,但漸漸地,身體開始出現問題。腸胃變得敏感,三不五時腹脹、排便不順,甚至一度被懷疑腸躁症。去看了營養師,對方只是淡淡說:「你現在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會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你希望它是組成你健康的一塊磚,還是一顆地雷?」那句話像當頭棒喝,從此開始嘗試改變。
認識一位剛從外商公司離職的朋友,她是因為身體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問題,才決定放下高薪工作。原本她是標準的「外送控」,每天三餐都靠外送平台,常常選擇油炸、重鹹食物。後來醫生警告她,如果再不改變,幾年後就會需要長期服藥。她下定決心學煮飯,從一開始的簡單蒸蛋、燙青菜,到後來能煮出色香味俱全的便當,還開了社群帳號分享她的「從零開始自煮生活」。她說自己最感動的時候,是身體慢慢恢復健康的那一年,連氣色都變得紅潤,去健檢時護士都誇她變得不一樣了。
自己也嘗試過一段時間只吃原型食物,剛開始真的很不適應,沒有調味料的雞胸肉、沒什麼油脂的青菜,吃起來平淡無味。但漸漸地,味蕾開始變敏感,吃得出食材的原味,也不再那麼依賴鹽和糖。現在偶爾還是會吃外食,但至少學會了怎麼在餐廳裡挑選比較健康的選項,不會再盲目地吃進太多加工成分。
運動這件事,總是被很多人掛在嘴上,但真正持之以恆的人其實不多。自己曾經為了減重去報名健身房,剛開始滿腔熱血,連續三天去上課,結果第四天肌肉痠痛到連樓梯都走不動,之後就慢慢不去了。那次經驗讓自己明白,運動不能只是為了某個短期目標,而是必須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後來選擇從每天30分鐘快走開始,邊走邊聽Podcast,既能放鬆也能吸收知識。漸漸地,運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變成了一種享受。
有位叔叔退休後,本來一直宅在家,整天坐著打麻將。後來因為腰痛去看醫生,醫生建議他每天運動,他開始去附近公園散步,認識了其他早起運動的鄰居,變得越來越活躍。幾個月後,他不只腰痛改善了,整個人變得開朗許多,還學會打太極拳。他常說:「動起來,不只是為了身體好,也是一種心理上的釋放。」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壓力,是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太多人把「忙」當成一種價值,把「累」當成一種成就。曾經有段時間工作非常緊繃,白天忙到沒空吃飯,晚上回家還要加班到深夜。看似有條理地完成每一件事,但身體卻早已發出警訊——失眠、胃痛、情緒低落。那段時間每次醒來都覺得疲憊不堪,對生活完全失去熱情。直到有一天突然在捷運上爆哭,才知道自己撐太久了。
親戚中有位姐姐,年輕時是公司裡的明星員工,拼命加班、不休假,十年後身體狀況一落千丈,被診斷出自律神經失調。她後來選擇辭職去學花藝,開始接觸園藝療癒、芳香療法,才真正從壓力的牢籠中走出來。她常說:「人生不是一直往前衝,偶爾也要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這句話成為提醒,也成為生活中的座右銘。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自己也學會在生活中留一些空白。試著每天花15分鐘靜坐,或是寫下感謝的三件事。有時壓力並不是消除,而是轉化;不是硬撐,而是轉念。養寵物、畫畫、寫字、泡茶,每一件小事都能成為減壓的出口。慢慢地發現,只要心情穩定了,很多原本會造成焦慮的小事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生活其實就是由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組成。每個人都曾經跌倒、曾經失敗,但只要願意開始調整,永遠不嫌晚。身邊那麼多故事,無論是熬夜造成健康惡化、喝水讓身體恢復、飲食改善讓人重獲新生、運動改變了氣色、壓力釋放後的心靈重建,都證明了一件事:健康不是一瞬間達成的奇蹟,而是一點一滴堆疊出來的成果。
也許現在還做不到全部,也許還在跟惰性搏鬥,但每一次努力都算數。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在替未來的自己打底。健康的生活從來不是什麼偉大的目標,而是每天對自己溫柔一點、體貼一點的選擇。走得慢沒關係,重要的是別停下來。
這條路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走下去。健康不會大聲呼喊,但它會在你每天的選擇裡悄悄變好。身體也會記得你給它的每一份照顧,最終回報你的,是輕盈、穩定、明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