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餅哥

收納不是把東西塞進去就好,那只是「延後決定」

大多數人對收納的第一印象就是「先塞進去再說」,不管是衣服、餐具還是生活雜物,只要看不見就好,眼不見為淨。很多家庭主婦甚至連收納箱都精挑細選,顏色要一致、大小要統一,裝進去之後那個空間的整齊度令人滿意到想拍照上傳。但過了幾個月,這些箱子被放在角落再也沒打開過,甚至裡面裝了什麼都不記得了。
收納不是把東西塞進去就好

收納的意義不在於「藏起來」,而是「整理清楚自己擁有什麼」並且「知道為什麼要留下它」。如果一件物品放了一整年從來沒使用過,甚至想不起上次用它的情境,那下一次有需要的機率基本為零。東西不會自己跑出來提醒你它存在,也不會自動跳出來使用。那些被遺忘的物品,唯一的功能就是佔空間與增加心理負擔。

曾有朋友買了高級餐具組說要等特別的日子再用,結果三年後還在盒子裡。這種「太新、太好看、太貴、太有紀念價值所以不敢用」的心態,反而讓物品失去真正的價值。使用,才是物品的意義。把最好的東西留到永遠也捨不得用,最終只會變成佔空間的心理枷鎖。

收納不是要強迫丟東西,而是幫助釐清「留下來的理由」。每一件物品都有它進入生活的方式,有些是贈品、有些是衝動購物,有些則帶有過去的記憶。整理的時候需要過一個過程,那就是重新檢視它與自己的關係。如果它帶來的是壓力或愧疚,而不是溫暖或實用性,那就該思考是不是時候讓它離開。

有些整理公司會提供收納諮詢服務,這類服務通常會比純粹收納費用高一點,因為諮詢本身就是一種陪伴與溝通。有些人會誤以為整理師只是在「幫我把東西排整齊」,實際上,更像是跟一個旁觀者一起重新審視生活節奏與使用習慣。有些東西該不該丟,不是別人決定,而是要靠引導自己去想清楚。

有個親戚買了新咖啡機,但捨不得用,結果繼續用家中用了十幾年的老舊款。新機器被封在原廠包裝盒裡堆進儲藏室。說到底,這不是「捨不得丟舊的」,也不是「沒空用新的」,而是對改變的抗拒。捨不得代表還沒準備好放下,也意味著生活中有一部分還停留在過去。

收納最怕的就是「眼不見為淨」的錯誤邏輯。曾有戶人家把重達幾十公斤的醃漬缸放在高櫃上,只因為「平常不會動它」、「放下面太礙事」。但這類重物一旦掉下來,後果可能不只是打破東西那麼簡單。收納原則非常簡單:重物放下、輕物放上。這並不是收納美學,是基本安全考量。

整理工作中最難的並不是空間規劃,而是人與物之間的情感。曾經有位名媛數次請整理團隊到她家幫她整理數百個精品包。她最大的抱怨是「這些包應該要按照年份排列」,而不是「我是不是擁有太多」。對她而言,這不是「多」,而是收藏。但也因為這份執著,收納方式變得複雜,每一次重新調整都像是一場展覽策劃。

要設計出有效率的收納動線,第一步是理解生活習慣。有人會問「為什麼車鑰匙找不到?」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它被放在了一個「不會再打開的抽屜」。習慣性的動作才是收納設計的核心,例如每天出門前的動線是從房間→洗手間→玄關,那鑰匙應該就在玄關靠近門口的位置,而不是玄關對面的鞋櫃最下層。

收納的第一步通常是「下架」,也就是把所有東西通通拿出來。這個過程會讓人驚呼「天啊怎麼有這麼多東西」。但唯有看見「真實的數量」,才能規劃出合理的空間。收納不是魔法,10坪的空間真的塞不下三尊1:1的等身模型。物理空間是有極限的,不管收得多整齊,空間不會因此變大。

有些人會問「你們會幫我掃地拖地嗎?」其實,整理與清潔是兩種不同的專業。整理是讓物品有序,清潔是把空間變乾淨。兩者可以搭配進行,但別期望一個收納服務能順便變成打掃阿姨。若兩者都需要,建議搭配清潔公司一併安排。

曾經遇過一位老先生,請人幫他整理他太太過世後留下的物品。在整理的過程中,每一件衣服、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難以割捨的記憶。最終留下的只有一個收納箱,裝著他最想記住的部分。那天整理完,他靜靜坐在沙發上說:「我終於能好好想念她了,不需要這麼多東西來證明她存在。」

另一位媽媽在整理她兒子的房間時,發現好多小時候的玩具、考卷和手工卡片,原本打算一股腦全丟,但在打開卡片那一刻卻哭了。她說自己早就忘了兒子曾經寫過那句話:「媽媽你是我最喜歡的超人。」最後她只留下那張卡片,其他的笑著跟過去道別。

收納不只是空間變整齊,還會引發一連串對生活的反思。有一位剛離婚的女士,在重新布置房間的過程中,主動捨棄了許多與前夫有關的物品。她說,那是一次心理的釋放,讓自己能真正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生。這樣的故事,比起整理前後的照片對比,更打動人心。

在許多家庭中,收納也成為重新建立秩序與情感連結的方式。有一對夫妻原本每天都為了「找不到東西」吵架,後來共同參與收納規劃,從衣櫃、廚房、書房一個空間一個空間慢慢處理,結果吵架次數越來越少。因為家裡不再是充滿怨氣與混亂的地方,而是一個有秩序、有溫度的空間。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有些孩子在整理自己的書桌後,開始願意主動學習。原本不寫功課、亂塞講義的小學生,重新整理後突然每天主動收拾書包,說:「這樣我才知道我該做什麼。」這些改變來自於環境的支持,也來自於讓孩子參與整理的過程,而不是大人幫他全部收完。

對於年長者來說,收納則是面對時間的方式。很多長輩願意留下的物品,往往不只是因為「有用」,而是「代表人生」。如何在尊重他們的回憶與情感下進行整理,是一種溝通與傾聽的藝術。有一次在幫一位阿嬤整理衣櫃時,她講了一段年輕時穿旗袍跳舞的往事,笑著說:「那時候比現在還勇敢。」

收納不只是美學、技巧或空間利用,而是幫助每個人重新建立與物品、與過去、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那些決定留下來的東西,才是真正重要的。而那些決定放手的物品,也是一種勇敢。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整理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養成定期檢視與調整的習慣,不但能維持空間的整潔,也能讓心情更加輕盈。開始不需要大動作,每天整理一個抽屜、清一格層板,只要持續進行,整體空間就會慢慢變得不一樣。

每一場收納,其實都是一次小小的人生重整。讓空間變得乾淨、有序,也讓思緒更加清晰明亮。選擇留下什麼、捨棄什麼,就是在選擇生活的方向。收納的本質,不是「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家有多整齊」,而是「自己在這個空間裡,能不能自在地呼吸」。


就是現在!加入就有希望

加入蛋餅哥的生活革命

在這裡,我不只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更分享如何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無論是專注工作的時刻,還是享用美食的片刻,甚至是發呆放空的寶貴時間。

如果你也相信生活可以更美好,如果你也渴望掌握自己的24小時,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用心咬下每一口生活的蛋餅!

「人生如蛋餅,外酥內軟,配料由你決定。」 —— 蛋餅哥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覺得我人生的哲學,其實是從早餐店老闆娘那邊學來的。

那天我去巷口那家早餐店點了一份起司蛋餅,老闆娘一邊熟練地倒麵糊、一邊哼著五月天的老歌,像在主持一場小型的藝術展覽。她把麵糊倒下去的瞬間,我突然就被那個畫面迷住了。

蛋餅這東西,不就是一層平凡的麵糊,然後慢慢變成金黃酥脆的外皮、裡面包著各種不同的內餡嗎?那不就是人生嗎?

我開始回想自己這幾年,真的就像在煎一張大蛋餅。有的時候火太大,焦掉了;有的時候忘了翻面,整片黏在鍋子上爛掉;有時候太貪心,加了太多料,結果皮破掉、醬也流出來,一團亂。但也有那麼幾次,剛剛好,金黃酥脆、內餡融化,咬下去的瞬間有種幸福感蔓延開來,讓我想要鼓掌說:「我今天,活得不錯。」

我以前是個超級急性子的人,什麼事都想要快、想要馬上看到結果,連煎蛋餅都會因為沒耐心等它成形,就急著翻,結果不是裂就是生。後來發現,煎蛋餅跟人生一樣,都需要等那個「剛剛好」的時機。

我有一個大學室友,超會煎蛋餅,真的,每次週末他自己煎的蛋餅都是我們整層樓的早餐供應商。我曾經問他:「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他說:「你聽,那個聲音會告訴你。」我當時還笑他太神經質,但後來自己真的開始學做之後,才懂什麼叫「經驗會說話」。火候對了、時間對了、心情對了,你會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就像人生中很多選擇一樣,不用逼自己太快,但也不能太慢。

有一年我剛換工作,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結果沒幾個月我就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選錯方向。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像沒熟的蛋餅一樣,軟趴趴又沒有形狀。後來我硬著頭皮撐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某個專案裡找到成就感,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回家自己煎了蛋餅,邊吃邊笑,心裡想:「啊,我終於翻面了。」

還有加料這件事也很有趣。你不覺得每個人喜歡的蛋餅口味,超能反映他這個人的性格嗎?我有一個朋友超愛玉米加起司,我常笑他是兒童套餐路線,結果他在生活上也真的超童心,連下雨天都會帶傘泡在雨裡踩水窪。我另一個朋友則只吃原味加胡椒粉,說太多料會破壞餅的純粹,他對生活也真的是極簡主義到一個極致,房間裡連一張椅子都省略。

我自己則是那種心情好會加爆料、心情差吃清淡的類型。有時候我愛加泡菜、有時候愛加肉鬆,完全隨心所欲。就像我生活裡面,也會看狀況加一點刺激、有時候又想回歸平淡。不過後來我也學會,不管加什麼料,最重要的是——那是我當下真正想吃的,而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我才這麼做。

有一次失戀,我朋友來我家陪我,她什麼話都沒說,只默默從背包拿出一袋材料,一邊唱著五月天的垃圾車,一邊在我家的小廚房開始煎蛋餅。她加了我平常不會選的香腸跟蔥花,結果我竟然第一次覺得那味道超搭,那天我吃了一整張。她邊洗鍋邊說:「你這麼愛吃蛋餅,以後心情不好就來找我煎。」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點想哭,但又忍住了,因為我嘴巴還滿是蛋餅。

從那次之後我就知道,原來生活不只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你也需要別人為你加一點你意想不到的料,才會發現新的可能。就像我後來交了一個完全跟我性格相反的對象,原本以為我們根本合不來,結果那段感情卻讓我學會了什麼叫做慢慢磨合。就像你習慣在蛋餅裡加起司,突然有人加了酸菜進來,第一口你會皺眉,第二口你會愣住,第三口你可能就愛上了。

而說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享受這整個過程」。真的,我以前會覺得蛋餅是為了吃飽,人生是為了達成目標,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煎蛋餅時那個聲音、香氣、翻面時的成功感、餅皮起鍋時的酥脆聲響,還有吃下去時嘴角上揚的那一秒。

生活也是這樣,有時候你不是為了某個宏大的夢想才努力,而是為了每天那個「我今天也做得不錯」的小確幸。

後來我開始有一點點小小的儀式感,每次煎蛋餅時都會戴上那條很醜但超舒服的圍裙、播自己喜歡的歌單,像在為自己開一場早餐音樂會。有幾次我甚至還煎了兩份蛋餅帶去給朋友,一起坐在公園聊天,邊咬蛋餅邊講八卦,那種時刻比任何昂貴的早午餐還美味。

所以啊,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亂、有點焦、有點煩,不如試著自己煎一張蛋餅。不需要太華麗的材料、不用買特別的鍋子,只要有心,有火,有一點耐心,然後加你喜歡的料,就可以煎出屬於你自己的完美早晨。

也許你會發現,那張看起來普通的蛋餅,裡面藏著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一起來吧!
過上更自律的新生活
每當新的一年到來,我總是會想著要設定一些新的目標,無論是健身、學習新技能,還是簡單地想過上更有秩序的生活。其實,回顧過去幾年的自己,我才發現,最能持久的改變不是那些動輒上千字的計劃,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能深遠影響的習慣。這些小小的改變逐漸地積累起來,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些改變,也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衡和滿足感。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厲害」?
是在職場上呼風喚雨、說一句話就能讓團隊動起來的人?還是看起來過得雲淡風輕、其實內在堅定得不得了的人?走過幾段職涯、接觸過各種人之後,越來越相信一件事:一個人真正的實力,不一定會馬上表現在他的工作上,但一定會悄悄藏在他的生活裡。尤其是那些下班後還能活出節奏、活出秩序、活出動能的人,不管表面多低調,其實都擁有驚人的潛力。

如何讓夢想不再只是夢想
夢想這個詞,對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涵。它可能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一段理想的關係、甚至是一個與世界相連的遠大目標。夢想是那個我們心中深深渴望的東西,總是讓人心跳加速,眼中閃著光。然而,回頭想想,我曾經也以為自己離夢想很遠,甚至覺得有些夢想永遠無法實現。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夢想不夠真實,而是因為我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去實現它。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慢慢變優秀的路上,其實你早就開始了

有時候,會突然在某個平凡的午後發現,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說不上來是哪裡變了,但就是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左右,也不再一窩蜂地討好所有人。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堅持。這些轉變看似細微,卻是邁向更好的自己最清晰的訊號。

看整篇文章
一高還有一高高
當我第一次聽到「人生如蛋餅」這句話時,我以為是哪個深夜饑腸轆轆的朋友在便利商店前說的幹話,結果越想越有道理。你不覺得嗎?蛋餅這東西,外皮酥酥脆脆,裡面可以包你喜歡的任何東西,從最基本的蛋,到加肉鬆、玉米、起司、九層塔,甚至還有人加泡菜、蔥花、蔬菜、蘿蔔糕……簡直比人生選項還多。最重要的是,每一份蛋餅,不管長得怎樣、味道怎樣,最終都能讓人感到滿足。這就是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事。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說真的,我以前對蛋餅沒什麼愛,學生時代的早餐大多是便利商店的茶葉蛋配一瓶豆漿,那時候覺得蛋餅太油、太重、吃了會想睡覺,考試都考不好。一直到出社會後,某天被前同事拉去吃了一家藏在巷子裡的蛋餅店,我才對它改觀。那家店超神奇,蛋餅皮自己做的,吃起來酥中帶點嚼勁,加了牽絲起司和大塊香腸,一口下去,瞬間讓我覺得「人生可以這麼簡單就快樂啊」。

看整篇文章
為什麼24小時都要好好過日子?
生活不只是生存,更是一種藝術。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是深夜的寧靜時刻,每個時段都蘊含著無限可能。我們相信,只要用心設計,24小時足以讓你工作高效、休閒愜意、關係和諧、身心健康。

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
有次去朋友家幫忙整理,原本只是想順手幫他們清個角落,沒想到竟然打開了驚人的「庫存倉庫」。各種保健食品、洗髮精、牙膏、面膜、餅乾、泡麵……重複購買的物品堆了一櫃又一櫃,有些甚至早就過期,連塑膠膜都還沒拆開。這些東西就這樣靜靜佔據空間,也默默侵蝕著錢包。

當孤單變成習慣
有時候,寂寞像一個無形的影子,總是悄悄地跟隨著你。它不需要聲音,也不需要實體的存在,但當它出現時,你會明顯地感受到它的重量,甚至感覺到有些喘不過氣來。曾經我也無數次感受到這種無法逃避的孤單,仿佛每一個呼吸都和寂寞緊緊相連。無論是在人群中,還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光裡,它都悄悄地纏繞在身邊,無法抹去。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金色陽光下的承諾

陽光灑落在公園的長椅上,映照出一抹熟悉的金黃色。那是她最喜歡的髮色,每隔半年都會精心染製的自然金黃。現在,這抹金色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如同她曾經燦爛的笑容。
金色陽光下的承諾

她是個有趣的矛盾體。禮貌得體,笑容總是那麼燦爛,彷彿能照亮整個世界。但我知道,在那燦爛的表面下,隱藏著深不見底的黑暗。憂鬱症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時常將她拖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是多年的好友。在她開心的日子裡,我們會一起逛街、看電影,她會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她最新染的髮色。”看!這次的金色是不是很自然?”她會這樣問,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