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個很容易心煩意亂的人
但你要是認識我,可能會以為我一直都很穩定、很好脾氣。大多時候的確是,但那種「穩定」,其實是我長年實驗、觀察自己後,一點一滴建立出來的。
以前我常常情緒突然低落,也不是有什麼大事,就是一整天悶悶的、沒耐性,或是覺得人生怎麼這麼吵,明明大家只是講話音量高一點,就會想翻白眼。我還記得有一次,搭捷運遇到一個人講電話講得有點大聲,我當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有衝動想叫對方閉嘴。回家後我才發現,那天是我第三天沒洗頭,頭皮癢癢黏黏的,整個人就是處在一種「我自己都嫌棄我自己」的狀態。於是我開始記錄,每次情緒不穩、沒耐性、特別疲憊的時候,前一晚做了什麼,有沒有吃早餐,有沒有準時睡覺,結果竟然發現有一套公式!
這套「公式」不是什麼高科技的自我優化計畫,而是一系列我自己的生活觀察結果,簡單來說就是五個儀式。只要這五件事有確實做好,我當天就比較像一個能與社會和平相處的成年人;但只要漏了其中一項,整個人就像被電到的貓,敏感又焦躁。今天想完整分享給大家,這不只是一份習慣清單,裡面有我的失敗經驗、親友的故事、還有那些我為了找出方法所做的小實驗。希望你看完之後,也可以開始發現屬於你自己的「情緒平衡攻略」。
我與頭皮共存的生存之道
有件事我要老實說,我對「油頭」的容忍度非常低。不光是外表問題,而是當我頭皮開始出油、頭髮塌塌的那一刻起,我就進入「煩躁期」。我做過無數次實驗,發現只要超過36小時沒洗頭,情緒波動就會變得特別明顯。所以我給自己定了一條規矩:36小時內一定要洗頭,而且要吹乾,不能有濕濕悶悶的狀態。
我妹以前覺得我太誇張,有次我們一起去外縣市玩,晚上回到民宿我堅持要洗頭,她說:「明天早上再洗就好啦,現在都半夜了。」我沒聽,硬是在大家都準備睡了之後跑去洗頭。結果隔天她起床看到我在陽台喝咖啡、看書、臉色愉悅,自己則是抓著自己的頭頂說「好癢好煩喔」,瞬間改口說我有遠見。
我還記得大學時期某段特別低潮的日子,每天都懶得管外表,洗頭頻率掉到兩三天一次。那時候根本不知道是生活狀態出問題,只覺得為什麼什麼事都讓我煩。後來一位室友受不了開玩笑說:「我覺得你頭皮油到可能會改變整個宿舍氣場。」雖然被打趣,但我當下還真有被點醒的感覺。從那之後,我給自己設下底線,再怎麼懶都不超過36小時。
吹乾也是重點。曾經以為自然風乾比較健康,結果不是頭痛就是頭癢,甚至還一度掉髮嚴重。直到我換了現在這台吹風機,風速夠強又不太熱,幾分鐘搞定,才終於可以安心擁有每天清爽頭皮的生活。現在我洗頭的流程就像儀式感一樣,洗完覺得人生重新啟動、reset成功。
睡眠是我重新下載耐心的來源
我這個人很奇怪,只要睡得好,連地鐵上吵鬧的乘客我都能原諒他們全家。但只要沒睡飽,走在路上看到狗沒牽繩我都會氣得想報警。我試過很多種睡眠習慣:熬夜追劇、睡前泡澡、聽音樂入眠、早睡早起等等,最後找到一個對我最有效的規則:午夜前躺上床,最晚八點起床,睡滿七小時是底線,八小時最好。
我姐是一個長年失眠的人,她常常羨慕我「說睡就睡」的能力。但其實我不是天生就能這樣,是我訓練出來的。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在半夜滑手機看到凌晨兩點,然後早上七點硬爬起來上班,整個人腦袋像卡在糨糊裡。那時候我老闆還私下問我是不是對工作不滿,因為我常常回應遲鈍、講話沒精神。直到我硬逼自己提早一小時上床,慢慢調整,才重新找回一點活力。
現在我幾乎不用鬧鐘就能自然醒,而且早上醒來時不會立刻覺得人生好累。眼睛也不會酸到懷疑人生。尤其是在視訊會議一整天的狀態下,睡眠好真的會差超多。有次我只睡了五小時就去開會,螢幕一打開就有人問我是不是感冒,氣色看起來很差。我只好苦笑說:「沒睡好。」從那天起,我就再也不敢挑戰自己人體極限了。
手機不是我床伴,我跟它真的不熟
我們都知道睡前不要滑手機,但你知道嗎,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試過超多方法要把「滑手機」的慣性戒掉,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後來我找到最有效的一招就是:一躺床馬上關燈,不給自己任何點亮螢幕的機會。
我男友以前就笑我這樣太激進,說「看一下不會怎樣啦」,但他本人就是每次看一下變成一小時,然後隔天起來大喊眼睛超酸。尤其是那種廢片短影片,真的是超級致命。你以為只會看一兩個,結果突然發現已經凌晨一點半。我曾經因為滑影片滑太久,眼睛酸到隔天連戴隱形眼鏡都覺得痛。
後來我就規定自己:「手機不准上床。」就像你不會把鞋穿到床上,手機也是同樣的邏輯。我會在睡前20分鐘就把它放到桌上充電,然後一進房間就是準備睡覺。這件事情改變我很多,因為我發現我真正需要的是休息,不是刺激。我也試過幫自己找替代品,比如放輕音樂、點精油、用超無聊的聲音導引睡眠,甚至有時會拿出紙本書看個一頁就昏過去了。
前一天準備好一切是我對明天的尊重
我不是那種早上可以悠哉喝咖啡、邊想今天穿什麼的人。我早上通常腦袋還沒完全開機,如果一早就要找襪子、找耳機、找報告,我會超級暴躁。所以我有一個鐵則:衣服、包包、資料,前一天全部準備好。
這個習慣是在我出社會後被訓練出來的。以前上學遲到頂多就是被記點,出社會之後遲到會讓整個團隊都被拖延。有次我前一天太累沒準備,早上醒來才發現想穿的襯衫皺得像菜市場的塑膠袋,然後找不到筆記本,還把耳機拉壞,出門時還差點忘記帶鑰匙。那天我一整天都處在自責跟懊惱中,做什麼都沒效率。
後來我把每晚十點到十點半設為「收包時間」,就像小學生收書包一樣,檢查今天有沒有事情漏做,明天需要什麼。就連要穿什麼都先配好,這樣早上起來可以完全不用動腦。有次我媽看到我在床邊排好隔天要穿的衣服,笑說:「你這樣比上學的小朋友還有規律。」但就是這種規律,讓我能在重要會議前安然出門,不會狼狽到想躲起來。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早餐不是儀式,是我工作的油箱
最後一個,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略的:早餐。我從小就是那種不吃早餐會胃痛的人,但長大後為了趕時間,常常跳過。結果每次中午前就整個虛掉,腦袋昏沉、注意力無法集中。後來我意識到,早餐對我不只是補充體力,更是我進入工作狀態的「開機鍵」。
我爸以前總說:「早餐是給大腦的燃料。」我那時候不以為然,但出社會後真的懂了。有次早上有一場很重要的簡報,我心想為了不緊張就少吃一點,結果簡報到一半竟然因為低血糖頭暈、講話口齒不清,整個失常到想立刻請假。
現在我不會再省略早餐了,最懶的時候也會吃個香蕉、喝杯豆漿。如果有時間,我會做一點水煮蛋加吐司,再來一杯無糖拿鐵,簡單但超有用。每次吃完早餐後,身體跟腦袋真的會比較願意「上工」,就像開機前先暖機一樣。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這五件事看似簡單,甚至聽起來有點像「生活自律指南」,但對我來說,它們是一種「自我對話」。我不是要活得像行事曆機器人,而是想讓自己在每天混亂與不確定中,有一些可以依靠的東西。這些小小的行動,讓我有力量去面對壓力、應付挑戰,也讓我不會因為外界的變動就被打亂節奏。
我也常跟朋友聊到這些,有人覺得麻煩,有人覺得不可能天天做到。但我想說,其實這些都可以慢慢來,不需要一次做到滿分。你可以從其中一項開始,像我朋友小安一開始只做到睡前不滑手機,兩個月後他主動跟我說:「我覺得我變溫柔了耶,原本連電梯等太久我都會想罵人,現在比較有耐性了。」我聽到超感動,因為這正是這些儀式帶來的改變。
生活沒辦法完全被預測,也不需要事事完美,但如果我們能在日常裡找到一些讓自己安穩的小步驟,或許就能讓情緒少一點爆炸,心情多一點平靜。我會繼續守著這些儀式,也鼓勵你,去尋找那些屬於你自己的生活節奏。你會發現,情緒穩定不是天生的,而是每天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