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只做這五件事,我的生活就不一樣了
我是一個曾經長期過得不怎麼好、但又說不上有什麼大問題的人。工作有、朋友有、吃得飽也睡得著,可是內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不順」。焦躁、浮動、沒來由的煩,常常在一整天看起來什麼事也沒發生的時候出現。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感覺。
以前我會怪罪工作太累、人太煩、自己太廢。但說真的,那些都不是根本問題。真正的關鍵,其實是我過得太隨便了。不是懶,而是太習慣用「將就」過每一天。將就著吃、將就著睡、將就著維持一點點社交關係,不讓生活崩盤,但也不真的活著。
直到我漸漸養成以下這五件小習慣,生活開始往好的方向滾動。不是一次性的大翻轉,而是那種潛移默化的、連自己都沒發現怎麼變得比較穩定、比較有能量的過程。
這篇文章是我這一路走來的紀錄,裡面有我的嘗試、有我跌倒過的地方,也有一些朋友們的故事,他們在生活中也遇到一樣的問題,也試著用這些方式讓日子舒服一點。希望你看完後,也能從中找到一點你自己的節奏。
第一件事:用尊重的方式對待睡眠
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是最難的。
我以前的晚上長這樣:下班回家滑手機、打開電腦追劇、看YOUTUBE、聊LINE,一邊配宵夜或零食。通常不小心就熬到一兩點,明明隔天早上八點要起來,還硬撐到最後一刻才關燈睡覺。
結果咧?隔天一整天就像被人用鐵鎚敲過腦袋。明明有睡,但醒來還是覺得累。工作效率低、心情浮躁、注意力渙散,還很容易莫名其妙發脾氣。
後來我真的受不了了,開始逼自己練習一件事:睡前一個小時,關掉所有螢幕。
第一天很難熬。整個人像癮君子斷毒一樣坐立難安。第二天還是痛苦。第三天我開始看點紙本書,結果發現,沒那麼可怕。慢慢地,我甚至開始喜歡那段沒有螢幕干擾的寧靜。
有一次我跟我弟聊這件事,他說:「你知道你之前多恐怖嗎?凌晨一點還在傳梗圖給我,我還以為你失戀。」那瞬間我才發現,原來我不是只有自己被影響,還默默影響了別人。
從那時起我變得比較節制,不再當深夜梗圖製造者,也開始尊重自己的生理節奏。現在的我,幾乎每天都能在11點左右入睡,而且不再需要鬧鐘自然醒。那種睡飽醒來、腦袋清楚、心情平穩的感覺,真的是無敵爽。
而且更神奇的是,自從睡眠品質穩定,我原本那些小毛病也慢慢變少了。比如常頭痛、偶爾過敏、早上起床時關節卡卡,現在都減輕很多。醫生說這些其實都可能跟自律神經有關,而自律神經的穩定,就是從睡眠開始。
第二件事:別再亂吃宵夜,三小時黃金規則是真的
我承認,我是個超級宵夜愛好者。鹹酥雞、滷味、炒泡麵,通通都愛。以前常常半夜肚子餓,還會跑去便利商店買雞胸肉跟奶茶,心想「雞胸肉很健康吧!」結果沒發現,自己吃進去的糖跟鈉已經破表。
後來某次胃痛去看醫生,醫生問我:「你晚上吃東西嗎?」我說:「有啊,有時會吃一點。」他瞄了我一眼說:「那不是一點,是一餐。」
我當場羞愧到爆。從那天開始,我開始嘗試把晚餐時間提早,然後設定「睡前三小時不吃任何東西」這個原則。一開始真的難熬,尤其剛洗完澡、床也鋪好了,就覺得嘴巴特別寂寞。
這時候我學會一個替代策略:喝水。不是冰水,是熱熱的白開水或是熱無糖茶。有時候那個「想吃」其實只是想被安撫的感覺,而不是身體真的需要。
我朋友小芝以前是那種每晚必定吃甜食配追劇的女孩。有一次她跟我說,她試著三天不吃宵夜,結果第三天晚上竟然自己就睡著了。「以前怎麼都沒發現,宵夜其實才是讓我睡不著的原因?」
這句話後來變成我們之間的梗語。只要有人說睡不著,另一個人就會回:「是不是又偷吃宵夜了?」
當然,偶爾嘴饞還是會有。我現在的原則是:如果真的很餓,只吃一小顆水煮蛋或一點無調味堅果。不要騙自己吃餅乾、不要碰加工食品。這樣既不會害胃,也比較好入眠。
身體是誠實的,只要你用心對待它,它就會給你回應。
第三件事:糖是身體的敵人,但幸福不是從甜點來的
糖對我來說,是最難戒的毒。以前我一天不喝含糖飲料會不開心,尤其是壓力大的時候,一杯全糖珍奶可以暫時讓我忘記世界多混亂。
但代價很大。暴食後的倦怠、膚況惡化、情緒起伏劇烈,那些其實我都知道是糖在搞鬼。但當你壓力大的時候,那些「知道」會瞬間被拋到九霄雲外。
直到有次我去參加大學同學小聚,發現我一個以前身材很有份量的朋友小潘,整個人瘦了一圈,而且氣色超好。我問他:「你怎麼瘦的?」他只回了一句話:「我不碰加工糖三個月。」
我超驚訝,三個月就這樣?他說:「我只是從每天喝可樂改成喝無糖茶,早餐從麵包換成地瓜跟蛋,甜點只在週末吃一次,其他時間就忍一下。」
他不是那種會運動的人,完全靠飲食調整。後來我也試著跟進。把白飯換成糙米,把蛋糕換成果乾或香蕉,珍奶換成無糖豆漿,慢慢地,我的口味也跟著淡了。
最明顯的變化是:不容易餓,也不會突然情緒崩潰。以前我下午三點一定要喝含糖飲料,否則整個人會虛掉,現在只要喝杯溫開水就撐得住。
我也開始學會用「真食物」滿足味蕾,比如烤地瓜、烤南瓜或一塊原味黑巧克力,這些東西有天然甜味,但不會讓血糖暴衝。關鍵是,你吃的東西要有「原型」,越少加工越好。
當你戒糖一陣子再回頭喝全糖飲料,你會發現那根本像在喝糖漿。甜得可怕。你會問自己:我以前怎麼喝得下去?
第四件事:每週150分鐘運動真的沒你想的那麼難
我從小就是運動白癡。體育課最討厭跑步、跳繩永遠被卡到、游泳只能泡在水裡。長大後,唯一會的運動就是快走去便利商店買飲料。
但身體是會用各種方式提醒你該動了。我開始工作之後,久坐讓我腰酸背痛,肩頸緊到連按摩師都說「你這一團怎麼像石頭」。那時我才警覺,不能再當懶骨頭了。
我一開始用最簡單的方法:每天快走20分鐘。真的就是快走,不要聊天、不要分心,就是選一條安全的路,開啟音樂或Podcast,走快一點讓自己出汗。
後來我下載幾個運動App,做一些15分鐘的有氧動作。剛開始真的很累,第二天腿軟到不想上班,但那種流汗後的爽感也太療癒了吧?
有次我同事阿宏跟我說,他最近情緒超差,懷疑自己是不是憂鬱。我鼓勵他去公園走走,哪怕只走10分鐘。結果他一週後跟我說:「我現在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走去河堤,走一圈再回家,好像真的沒那麼煩了。」
我們不是要當健身網紅,也不需要報名馬拉松。只要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身體就會開始調整自己。不一定要去健身房,在家跳跳運動影片也可以。重點是「動起來」。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第五件事:人是社會動物,別讓自己成為孤島
最後一件事,也是我後來才慢慢體會出來的,那就是社交的力量。
我以前是那種「有事才聯絡朋友」的人。不太會主動約人、怕打擾別人、也怕被拒絕。結果日子過著過著,朋友越來越少,連聊天的對象都越來越單一。
有一次,我一整週沒跟任何朋友講超過10分鐘的話,連家人都只傳訊息。某個週末的晚上我突然覺得超空虛,坐在床上莫名其妙掉眼淚。那種孤單不是「沒人陪」,而是「沒有人知道你過得怎樣」。
那天我打了一通電話給我高中最好的朋友。我們聊了快兩個小時,聊到過去、聊到最近的煩惱,也笑了很多。掛完電話的我,像被充電一樣,整個人亮了起來。
從那之後,我不再等別人來聯絡我。我開始學著主動,哪怕只是傳一句簡單的「最近好嗎?」也好。有時候對方沒回,但大多時候,他們都會很開心我有想到他們。
我的一個大學室友在搬去外地工作後,我們有幾年幾乎斷聯。有一次我鼓起勇氣傳訊給她,她竟然回我:「天啊,我剛剛才在想你,結果你就傳來了。」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是孤單的。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現在的我,沒有變成什麼自律大師,也沒有什麼夢幻人生。但我每天起床的時候,是穩穩的,是有精神的,是可以笑著出門的。
我做的就是這五件小事:
- 好好睡覺,不再虐待自己的腦袋
- 不再亂吃宵夜,讓胃休息也讓自己沉澱
- 遠離糖,找回情緒與能量的平衡
- 動一動,不再把身體當成坐墊
- 主動維繫人際關係,讓心有連結、有溫度
這些事你也可以試試,從中挑一個開始就好。你會驚訝,生活其實不需要大翻轉,只要一點一點改,改著改著,你會越來越接近一個舒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