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寫作教學] 怎樣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

全國高等學校從七七級開始,恢復鍛練寫作學術論文的制度:三年級同學要寫學年論文,四年級同學要寫畢業論文,並進行論文答辯。從一九八一年起,全國要實行學位制度,凡申請學位的都要提交學術論文,並進行論文答辯。這是為加速提高我國學術水準、以適應四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很關心怎樣寫學術論文的問題。我想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這方面的體會,供大家參考。我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文藝理論研究生,一九六O年在楊晦老師的指導下寫過畢業論文,在楊晦、游國恩、吳組緗、林庚、王瑤等教授組成的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下進行過論文答辯。一九六一年畢業分配到四川大學中文系任教後,指導過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的寫作,擔任過畢業論文答辯的審查委員,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談談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今年五月,系上又要我給七七級同學作過一次如何寫學術論文的報告。現在,在這些文章和報告的基礎上,再作增補,寫成此文。           幾種論文的區別和聯繫大學三年級寫的學年論文,四年級寫的畢業論文,大學畢業後申請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論文,四種論文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我的體會,它們是由淺入深的關係。四種論文在學術水準上有區別:學年論文是在大學讀了兩年基礎課,具備了一些基本知識之後,初次鍛煉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和解決一個學術問題的能力。論文的題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長,涉及問題的面不宜過寬,論述的問題也不求過深。初試論文寫作,主要是取得撰寫論文的經驗,初步掌握撰寫論文的方法,為今後寫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奠定穩實的基礎。在大學的前兩年,基本上是聽講、看書,接受前人已有知識;而寫論文,就不是聽講、看書、作筆記、匯總前人知識了,而是要求自己運用前人知識去開始解決一些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了。這就是撰寫學年論文,面臨的新任務。因為是初次學做一件新的工作,所以學年論文的寫作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論文提出和解決的問題,可以小一點,但卻又必須是本學科中比較重要的。自己應該盡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一點新的看法。畢業論文,是在撰寫學年論文,取得初步經驗後寫作的。它的題目比學年論文應該大一點,深一點,其基本標準,我認為應該是:通過畢業論文,可以看得出它反映作者能否運用大學三四年間所學得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的學術水準和能力。它的題目,當然不可能囊括三四年來所學的全部知識,也不可能囊括本學科的全部基本問題,甚至也不可能囊括本學科某一基本問題的全部。如果它只論述某一基本問題中的某一重要側面,或是多年來、或是當前大家感到有疑難的某一點,也是可以的。為了要解決這一點,需要動用三四年來所學的基礎知識,需要有正確的觀點和方法;論文論述的雖只是一點,卻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學術水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所以,寫得好的大學畢業論文,達到了學士的水準,就可以取得國家授予的學士學位。因此,論文的題目雖然可以是著重談某一點,卻不應該是雞毛蒜皮、無足輕重、沒有重要意義的隨意一點,而應該是在本學科中帶有基本性質的某個重要問題的某一重要側面或某一當前疑難的焦點;解決了這一點,有推動全局的重要意義。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對作者說,這是沒有做過的新工作,所以,畢業論文的寫作仍然應該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進行的。申請碩士學位的學術論文,相當於大學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其學術水準,應該更高,應該能反映出所掌握的某一專業知識的深廣度,對某專業的基本問題和重要疑難有獨立的新見解,對這個專業的學術水準的提高有推動作用。碩士論文的寫作,在有條件的時候應該在研究生的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但它更多地要求作者獨立思考。申請博士學位的學術論文,應該能反映出對某一學科有關的領域有深邃廣博的知識,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對某學科提供創造性的見解,對此學科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或對此學科水準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這種論文,是在作者有了相當淵博的知識和熟練的研究能力後獨立撰寫的。四種論文,由淺入深;前者為後者作了準備,提供了經驗。這種準備,可以表現為四種論文都是論述一個專業問題,逐步擴大加深;也可以表現為四種論文論述四個不同的專業問題,但前者在研究和寫作的方法上為後者準備和提供了經驗。正因為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為學位論文提供經驗的意義,所以在一開始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時,就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寫作方法。下面就想著重在這方面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二、明確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首先要確立一個指導思想,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已有知識,獨立進行科學研究活動,開始學習、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某一專門學術問題的方法,鍛煉撰寫論文以解決某一學術問題的能力。通過論文,也可以考查出同學已掌握的知識面的深廣度和寫作表達能力等等,但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予此。考查掌握知識的深廣度,主要是各種考試的任務;考查寫作表達能力,是寫作課寫作練習的任務。一篇論文,不可能反映出同學已掌握的全部知識,也不能僅限於反映出能否字通句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明確了主要目的,就可以由此解決一系列問題,知道該在什麼地方下功夫。因為一篇論文不可能反映出已掌握的全都知識,所以就不必企圖在一篇論文中塞進自己的全部知識,不要以為塞得越多越好,不要想借此炫耀自己知識淵博。應該著重考慮的是,如何針對自己選定的論文主題,在此範圍內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研究,動用自已所掌握的知識中能有助於分析和解決這問題的材料,進行分析和論證,學習正確地提出問題和科學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明確了這個主要目的,就不必去追求寫全面論述性的大問題(初學者這樣做,往往容易羅列眾所周知的已有知識,寫得大而空,不能切實地提出和解決一點新問題)。所寫的主題,可以很小,卻又是重要的。如果能動用已有知識,並擴大加深對有關材料的掌握,往深處鑽研和挖掘,能夠提出一點新的見解,科學地解決這一問題,表明自己初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初步具有了獨立解決專門問題的能力,那他也就達到了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雖然所論述的是一個小問題,但是既然作者有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能力,那麼他今後也就能以此方法和能力去解決其他專業問題。所以,學習方法和鍛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因此,同學要求教師的,主要也應該是指點科學研究、寫作論文的方法,而不應是要求教師告訴有關這問題的全部材料、知識和論點。一方面,教師不可能對所有同學研究的專題都作過研究,都已有完善解決問題的結論;另一方面更主要的,要教師越俎代庖,包辦代替,並不能培養和鍛煉同學自己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說可以減輕教師的責任,教師可以放任不管。毫無疑問,教師應該在同學寫作論文的整個過程中給予具體的方法論的指導。由於教師比較熟悉這一專業的難題的來龍去脈和關鍵所在,知道可從哪些方面去找材料,哪些材料是重要的、必讀的,該如何發現問題,該從哪些線索入手,找到突破口,該針對哪些焦點去深入鑽研思考,所以教師應著重在這些方面給同學以指導。由於我們把主要目的著眼于使同學得到鍛煉,學得科研方法,所以,上述各點,也不一定要求教師一開始就和盤托出,全部告訴同學。最好的做法是先讓同學自己試著去找材料,區分重要的與不重要的材料,尋找突破口,進行分析和研究要求同學經常向教師彙報自己每一步做法,存在的困難和疑問,然後教師針對同學存在的問題,給予具體指導,特別是在治學作風和研究方法上給予指導,及時指出同學自己沒有發現的不正確之處,不周到不細密之處,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及如何克服缺點的正確途徑。讓同學自己先試著做一遍,然後幫助他認識到不足之處,幫助他掌握到克服和改正的方法,這樣的指導能對同學有切實的功效,使他能牢固地深刻地領會和掌握,一輩子也不會忘卻。不經過他自己實踐,輕易告訴他全部方法和觀點,給他的印象往往是很浮淺的,他並不一定能有切實的領會,並不一定能牢固地掌握住。

三、要有寫作論文的勇氣和信心很多同學初次撰寫論文,常常有個勇氣和信心不足的何題,這和他們有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有關:他們往往認為寫論文必須要有廣博的學問,他們認為自己還太年輕,讀的書還太少,知識不足,沒法寫論文;在這時寫論文,自己最多只能到書本上去抄錄一些現成的論點和材料來,自己很難想出新的論點來。因此,他們往往想等自己再多讀點書以後才來寫論文。首先,應該肯定,讀的書很少,知識貧乏,是沒法寫論文,提出新的見解來的。認為自己無須讀前人的書,隨便談點自己的看法,就可以產生扎實的好論文來,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另一方面的極端也是不對的;要把有關的書讀完才寫論文,也是不實際的想法。書是讀不完的,應該讀一點用一點。三四年級的大學生,已經讀了一些基礎課,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現在是要在這個基礎上,針對科研題目特定範圍的需要,再加深加寬,再讀一點有關的書,再搜集一些材料,來提出和解決一個專業問題,藉此鍛煉科研能力。年輕,就一定不能寫出有新見解的好論文嗎?當然不。年輕,思想敏銳而活躍,正是進行科研的有利條件。歷史上有很多年輕人做出了成功的科研成績,就是證明。從文藝創作說,曹禺二十三歲寫出了《雷雨》,是他本人的成名作,也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作,並不比他後來思想學識更豐富了的中、老年時的作品差。從文藝評論說,著名的杜勃羅柳波夫(1836-1861)只活了二十五歲,他寫的《黑暗王國中的一線光明》等論文是不朽的文藝評論,至今仍是值得我們文藝評論工作者好好學習的必讀書。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的名著《生活與美學》(1855年初版),是他在二十七歲時出版的學位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向當時流行的唯心主義美學大膽挑戰,有尖銳的戰鬥的論辯的特色,對唯物主義美學作出了科學的建樹。這篇論文是全世界美學研究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至今所有學習研究美學的學者的必讀書。作者在這篇論文初版的三十三年後給論文寫第三版序言時說,他只改了一些很小的問題,沒有大大修改它;他在晚年看青年時代寫的東西,並不採取否定的態度。這些事實,都證明青年時代只要以正確方法深入鑽研一個問題,是完全有可能寫出好論文來的,並不一定要等到了自己書讀得更多的老年才開始執筆寫論文。在自然科學方面,青年時代就作出科學研究的重大成果,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例如,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十九歲就發現了單擺定律,二十六歲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和抛物線運動,二十九歲發明了空氣溫度計。牛頓十歲能觀察天象,十六歲用實驗和理論的方法測量風速,二十三歲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數學大王”高斯,七歲可以解級數和,十七歲提出最小二乘法,二十二歲證明實函數代數定理,二十四歲開創近代數論。被譽為全能物理學家的費米,二十五歲就以“費米統計法”,聲震學壇。航空大師卡門,三十歲以“卡門渦街”理論名垂科學史。年輕人讀的書即使不很多,但只要肯鑽研,方法對,完全可以寫出好論文,比讀書讀得多的人有成就。因此,我們應該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寫好論文。當然,我們並非說,青年可以自恃頭腦靈活而不讀書。前面說到的杜勃羅柳波夫雖然只活了二十五歲,但讀書的數量是很驚人的。只是十三歲那年,他就讀了四百十一種書。他把一切空閒時間都沉浸在讀書裏。而且,他不是死讀書;他不但閱讀的範圍非常廣泛,而且每讀一本,就苦苦地思索,養成了銳敏而正確的判斷優劣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只要我們刻苦鑽研和思考問題,把所見到的前人論述一一用實踐去檢驗它,把它一分為二,孰是孰非,把正確的錯誤的區分開來,分別排隊研究,就自然會產生自己的見解,對前人的觀點作出補充、發揮、糾正、批駁,就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新觀點,產生自己的學術論文,就不會只是停留於抄錄前人的現成的觀點和材料。相反,如果不思考,只是死讀書,即使把所有的書都讀完了,也還是不會有自己的新見解,也還是寫不出自己的學術論文。由此可見,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態度和方法,對於樹立信心,使自己敢於去從事論文寫作,是關係極大的。在寫作之前,要有勇氣,敢於去幹。猶如要學游泳,必須敢於跳下水去實踐,在幹中學。否則,站在岸上,聽一輩子的游泳知識,也還是學不會游泳。四、確定題目和論證角度在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明確寫作論文的主要目的,樹立信心以後,第一步是要確定一個恰當的具體題目,然後才能圍繞題目需要,開展一切準備工作。題目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太大了,力不勝任,難於完成,一定失敗。太小了,輕而易舉,不費力氣,不利鍛煉。舉幾個例子來說。例如中文系有這麼幾個學年論文的題目:《評白居易<與元九書>》與《評白居易的文藝思想》,這兩個題目的範圍就大不相同。前者只評白居易一篇文章,後者要評白居易在全部創作和論文中表現出來的文藝思想。再有一個題目:《論白居易文藝思想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和意義》,這題目就更大了,涉及的面更廣了,相對地說也就更難一些,更要費力一些。再如語言方面有兩個題目:《文學作品中的文言詞》,《文學作品中的方言辭彙》,這就更大,如要全面論述就可以各寫一本專著,顯然不適合作學年論文的題目。在寫作時還要確定一個角度,把題目縮小。即使是較小的題目,也還要確定一個具體的論證角度。例如《評<班主任>》,就有不同的評法。如果只評其主題的現實意義,或只論其中謝惠敏這一人物的典型意義,就要小一些,如要全面評其思想性和藝術性,或評其創作方法,如要把這個短篇不說和劉心武的其他作品作比較進而和全國同時期、或不同時期的同類小說(或不同類作品)作比較,去論述,那工程就要大一些。既然是題目可大可小,其難易大不相同,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確定自己論文的具體題目和論證角度,才算恰當呢?我想打個比喻,我們應該確定一個“籃球架子”,那樣的題目。此話怎講?什麼叫“籃球架子”的題目?同學們都熟悉籃球架。如果我們設想把籃球架子放到我們頭那麼高的地方,拿起球來隨便往裏一丟,不費吹灰之力可以個個投中,那還有什麼趣味,還能藉以收到什麼體育鍛煉的效果呢!如果我們認為這太容易了,就把籃球架子放到五樓那麼高的地方,球藝技巧和能力再強的國手,再怎麼努力,恐怕也很難投中一個球,那又有什麼趣味,還能藉以收到什麼體育鍛煉的效果呢!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籃球架子的高度,就是總結了中外古今的經驗,規定的最恰當的高度,它使一般人不易個個投中籃,又使一般人經過努力有可能投入,因此可以引起大家興趣,使人收到鍛煉的效果。同樣的道理,我們確定論文的具體題目和論證角度,也應該量力而行,實事求是,不要貪圖輕便,定一個太容易的太小的題(例如評一首四句的小詩);也不要好高鶩遠,貪大貪深,勉強去做一個自己無力勝任的題,自己毫無基礎和準備的,沒有什麼體會和興趣的題(例如在自己讀的作品不多,對現實主義理論也不太懂的時候,要去論述現實主義發展史)。題目的大小,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大題可以小作,小題可以大作關鍵還在於如何確定具體的論證角度。例如,上面說,評一首四句的小詩,是小題,但如果和作者同類、不同類的其他詩文聯繫起來評論,和中外古今其他同類、不同類的其他詩文聯繫起來評論,和一種文藝思潮聯繫起來評論,就可以轉化成一個較大的難題,也可能寫出深刻的重要論文。又如,評論一部象《紅樓夢》那樣的小說的特色,只論其一二主要人物,一二重要細節,與全面論述其思想和藝術,與其他作品比較其創作方法,角度不同,主題不同,其難易的程度也大不相同。一般說來,學年論文的題目以小一點為好,因為是初次鍛煉論文寫作,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入難,循序漸進。題目小一點,容易掌握得住。而且,任何小題目,也都可以從嚴從難地去做,都可以從深廣的聯繫中去研究,都可以把它和其他同類、不同類的作品去比較,和有關的理論、創作聯繫起來作深入的鑽研,從中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作出自己的貢獻。不要怕題目小了,論文的分量太單薄。份量的輕重和題目的大小,不一定成為正比。有人追求大題目,全面論述一個大問題,由於學力不足,無法深入,很容易寫成蜻蜓點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個問題也沒有論述深透,也沒有能夠解決,論文還是沒有份量,只是象個浮腫的胖子,虛有其表,華而不實。相反,如果抓住一個重要的小題,學科中關鍵問題,能夠深入其本質,抓住要害,從各個方面把它說深說透,有獨到的新見解,把這個問題的難點和癥結找准了,科學地給予解決了,那論文就很有份量。“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把一個小問題解決了,比隔靴抓癢地碰到十個大問題,一個也不解決,要好得多。飯是一口口吃的,仗是一個個打的,科學問題也是一個個解決的。一篇論文雖然只能解決一個小問題,但通過這篇論文寫作,掌握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研方法,有了研究能力,以後就可以照此辦理,去解決其他的問題。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要恰如其分,也不容易。為了鍛煉自己,不要對自己降低要求,只給自己提一個不花很大力氣就可輕鬆完成的任務。應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自己提出較嚴格的要求,既是自己努力後可以達到的,又必須是經過一番努力,出一身汗以後才能達到的。俯手即可摘得的果子,得到了也不可貴;跳死了也攀不到的果子,再努力也不能摘到,只能是徒勞。只有跳幾下可以爭取得到的果子,才是自己的奮鬥目標,它可以鍛煉自己,增長本領,又能鼓舞自己。確定主題和論證角度,除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外,還有兩個原則:一是要從自己有準備、有基礎、有興趣、有體會的問題出發,不要選擇自己完全陌生、毫無基礎、毫無興趣和體會的問題。二是應該抓在本學科中的基本性質的重要問題中的一點,從這一點擴展開去,可以四面開花,從而擴大和加深對本學科中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不要是雞毛蒜皮、無足輕重的一點。學術研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我們國家的學術水準,推動這一學科的發展。因此,最好是選擇對這學科的基本理論建設能有重要意義的問題,又是對當前這學科的發展有迫切現實意義的問題。當然,這一點不應理解得太直接、狹隘、機械、簡單、庸俗。一個學科中有基本建設意義和迫切現實意義的問題是很多的,例如在文學方面:典型的個性,風格流派的多樣,借鑒、繼承和革新,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抒情和敍事,藝術技巧……等等,可說無限多的問題都很重要,都需要我們去研究。科學的發展是無限的長河,需要無數的人,竭其所能,貢獻其點滴,匯入浩蕩的激流。在選定研究論題時,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五、如何搜集材料確定了自己有體會、有基礎、又有重要意義的具體題目的論證角度之後,就要對此問題作盡可能周密的調查研究。整個研究工作,應該以馬列主義觀點為指導。但這只是指導,並不能代替自己的研究,並不能給自己的論文提供現成的論點。論文的論點只能從對此問題的現狀和歷史作深入周密的調查研究中來。調查研究應從搜集材料開始。應該盡可能瞭解前人對於這一問題已經發表過的意見。這些意見可以給我們啟發。他們已經取得的成果,正確的可以吸取和繼承;他們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我們可以避免和防止。他們有時結論是對的,但論證缺乏邏輯性,引例不當;他們有時引例生動恰切,論證有嚴密邏輯,但結論錯誤;他們正確的體系中可能附錯誤論點;他們錯誤的體系中又可能有合理的因素;凡此種種,都要我們一一用實踐去重新檢查,區分開來。有人主張只管自己研究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要去看前人的有關評論,以免受別人影響,人云亦云。我認為,首先自己研究所要論述的物件,對要論述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是必要的;但廣泛瞭解前人對此問題的評論,也是必要的。《荀子.勸學篇》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往遠處看),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們關起門來,冥思苦想一天,不如讀別人著作一小時,因為那是別人積幾個月乃至很多年的心血的成果。閉目塞聽,只顧自己苦想,自以為自己的見解是創造發明,殊不知它是別人早已說過的,甚至別人比自己說得還精彩,或者是別人早已批駁過,實際上是錯誤的。如果能夠盡可能廣覽博閱,就可以免得自己盲目摸索,走前人已走過的路,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科學發展是一條長河,應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它又是接力跑,應該是後輩以前輩已有成績的基礎為起點,接著往前跑。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必再化力氣去作重複勞動;我們應該吸取前人已有經驗,去解決前人沒有解決的新問題。我們瞭解了前人所遇到的疑難的焦點,再去解決它,就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事半而功倍,對科學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也是對的。要盡可能佔有資料,瞭解前人對此問題有過什麼論述是必要的,但決不能毫無主見,完全被前人牽著鼻子走。因此搜集材料,決不是一個無思想的事務工作。研究工作不是在搜集完材料後才開始進行的。應該邊搜集材料,邊思考問題。發現了新的問題和線索,又可擴大搜集材料的範圍。在搜集材料中,隨時隨地要問一個“為什麼”,用實踐去檢驗前人所說的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真有道理,區別它們:哪些論點對,論據不對;哪些論點錯,論據卻對。這樣做,搜集材料的過程也就是研究的過程,同時是形成自己觀點的過程。如果能這樣隨時思考檢驗,那就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受人影響,人云亦云,一腦子全是別人觀點而無自己見解。只要我們能刻苦思考,鑽研問題,就決不會全部同意或者全部不同意前人的見解。任何著作,總能一分為二。把前人有關這一問題的正確見解區分出來,全部集中起來,這就需要眼力、學識、研究能力與學術水準。事實上,前人的見解也總有薄弱環節和不足之處,不可能已經到了科學十全十美的終點。因此,在集中其精彩見解的同時,也總可以有所補充和豐富,發揮和發展。如果發現前人有錯誤處,那就更可以啟發我們產生新的正確意見。很多同學怕讀了前人著述,自己再寫的論文只能是復述和抄錄它們而提不出新見解,這是不必要的顧慮。這裏的關鍵在於,閱讀前人著述時是否自己隨時鑽研,刻苦思考,一一重新檢驗它。如果自己所論述的問題,前人沒有論述過,找不到這方面的材料,又怎麼辦?例如,我要評論才發表的新小說,別人還沒有評論過。這裏,搜集材料,首先是要搜集這個小說作者的其他作品,瞭解這個作者的情況,瞭解這個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有關的生活實際,瞭解作者寫這個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狀態,看他反映了什麼生活,體現了什麼思想感情,如何反映和體現的,有何特色和社會作用。如果要評論一部小說的人物的典型性、創作方法、情節結構,那就還需要瞭解關於典型、創作方法、情節結構的理論和它在各種創作實際中的情況,看這個作品在這些方面是否提供了什麼新的經驗。同時,看看別的同志評論別的作品時的方法,也可以給自己以啟發:他是那樣評論的,好不好?我該學些什麼方法,避免哪些作法,來評論這個作品。在搜集材料的問題上,還容易犯的毛病是貪多求全,想毫無遺漏。如果時間精力容許,多全無漏當然是好的,但事實上,一個問題的週邊還有週邊,例如為了評論一個作品的藝術技巧,需要懂形象思維理論,又要懂心理學,藝術史,要全面瞭解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時代的背景、生活中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情況、文學史、思想史上通盤情況。這些材料浩如瀚海。所有材料也並不是同樣重要的;我們從事某一專題研究的時間精力也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往往真能抓住一些最重要的、關係最密切的材料,盡力去抓住一些有典型意義的、主要的、有用的材料,同時不得不以簡略的流覽的態度去對待次要的一般的材料。這就叫做“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芝麻西瓜同樣重視,花費同樣時間去鑽研,就會浪費很多寶貴時間。這猶如好鋼沒有用在刀口上,一定會影響效率。在搜集和閱讀有關材料時,要時時記住自己的目的和任務,時時聯繫自己研究的問題,分析思考。有目的的學習,就好象一根有膠水的木棒,它插到哪里,都能把那裏的東西吸住,粘到自己身上來豐富自己。書到用時方恨少,一鑽進去就會發現有關的書太多了。既要盡可能博覽廣搜,又不要陷於書籍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應該始終以自己論題為中心,重點深入研究與自己主題有關的材料,不能被有關材料吸引到很多複雜問題中去,而忘了自己當前的中心目的與主要任務,不能對每一個引申開去的問題都作全面深入研究,加重自己負擔,反而丟了自已研究的主體、喧賓奪主。要有週邊問題才能研究得有深廣度,但週邊又必須為中心服務,既要鑽進去,又要出得來。在搜集材料、廣泛閱讀的過程中注意不離中心是很重要的。一般讀書人很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在搜集這一問題的材料的過程中,順便看到另一些問題的好文章,也是自己很有興趣的,為了怕今後不容易找到這些文章,就順便去看這些文章,流連忘返,結果耽擱了時間影響了當前主攻任務的進程,今後實在難找的文章,偶爾看一篇當然也可以,但一般說來不宜打岔,還是記個帳待以後再去看它。在直攀峰頂的過程中,如果看到山路上的花草,停步觀賞,左顧右盼,就會延緩到達峰頂的時間。在博覽廣搜有關材料的過程中,應該時刻以自己論題為中心去思考這些材料,區別其正確、錯誤,找出其論證不足、需要增補、發揮之處,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論文的觀點。搜集材料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思考鑽研、形成論點的過程。這就好比“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等材料的搜集、研究過程完成,論文提綱的雛型也自然而然地同時完成了。不要等到材料全部搜集齊以後再看,看完了再思考,再研究如何把它們運用於論文之中。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急於求成,為了急於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匆匆忙忙地翻閱材料,斷章取義,沒有弄懂別人著作的原意,就亂摘亂引,只取對己有利的材料。不要歪曲、閹割原意,不正確地引用材料,為己所用。應該按照它們本身的面貌,認真弄懂它們的原意,然後再正確地從中得到啟發、參考、借鑒和指導。通過論文寫作,我們要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作風。不要滿足於第二手材料,要盡可能查檢第一手材料,找到最早的根據。引文不要道聼塗説,要盡可能核查原書。不要簡單化地望文生訓,顧名思義(例如說劉勰“早孤”,是幼年死去父親,並非很早就愛孤獨。“諸夏”是“之於中國”不是“很多夏天”)。看古文材料,要多查辭書,弄懂文意。看外國材料,要多瞭解外國的歷史和社會情況,不要按照中國情況,想當然地臆測,以免搞錯。對於所要引用的材料,要注明來源(作者,書名,篇名,頁碼,出版社,年月)不要含糊,不要掠人之美。至於搜集材料過程中,要不要做卡片、可根據各人習慣,不必有死板規定。做筆記是必要的,分門別類地製成卡片或寫成分類筆記本,都可以。卡片的好處是可分可合,可隨時另行組合,缺點是每一片記不了多少字。在這個問題上,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能很好地服務於論文寫作、各人可以採取自己習慣、喜歡、覺得方便有利的做法。六、提煉材料,擬寫提綱每一個寫論文的作者,在著手之前,往往都會苦惱於自己對這問題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怕自己寫不出多少字但等到搜集材料之後,往往都會苦惱於自己的材料太多了揉不攏來,很難決定取捨,怕幾萬字都寫不完,一大堆材料無法駕馭,無法從中提煉出自己的論點,形成論文的提綱。這時就需要由博返約,由多入少,這是又一次飛躍。這次飛躍比當初由貧到富,由少到多,由約到博的飛躍,更為困難。這時,作者一般容易犯的毛病是捨不得割愛。在取捨之間,一般是難於捨棄。因為這些材料都是自己花了心血,費了功夫,很不容易去搜集來的,現在要拋棄掉它,豈不可惜!但是,有所失,本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捨不得剪裁去,也就縫製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此時所難的就在於要能確定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情況明,方法對,才能決心大,才能毅然決然下手去剪裁。論點要從具體分析研究實際材料中產生出來,不能先定論點,只找適合自己論點的材料,閹割材料。但材料的取捨又必須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一個材料有沒有用,還看你能不能從中看出它的意義,看出它本身有與你論文有關的意義。提煉材料的過程,也就是對大量材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提煉、加工的過程。事物的屬性和意義都是在和其他事物的聯繫、對比中體現出來、被人認識到的。因此,提煉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材料互相聯繫起來作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由表及裏,去偽存真。例如,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中的阿Q這個人物刻劃得怎樣,有何突出成就,就必須和辛亥革命前後的時代聯繫起來,和其他各種人物聯繫起來考察,就必須和魯迅、乃至於別的作家所塑造的其他人物相比較,必須和文藝作品刻畫人物的重要原理,和歷史上、當前創作中刻畫人物存在的問題,聯繫起來考察。不作這些歷史的和理論的廣闊的縱深對比,就無從考察出它深刻獨特的意義。從深廣的聯繫中思考和提煉材料的意義,又必須同時注意不能作漫無邊際的聯繫和比較。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每個有關的材料本身又都有它的週邊,都有它很多難題和必須參考的材料,如果無限延伸開去,就會永無休止。所以,我們必須有選擇、有重點地找有關材料來作對比研究,必須時刻不忘這些對比研究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初學者在博覽前人有關著述,搜集材料的過程中,通常容易苦惱於自己提煉不出新的見解,常常會發現自己原有一點感受和想法,早已被別人談過,而且還談得比自己深刻豐富,這該怎麼辦?應該說,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初學者沒有更新的重要創見,也不要緊,不必自卑。一篇學年論文,如果能把別人著述中所有最能解決自己這篇論文主題的精彩意見,經過自己思考消化,挑選抉擇出來,經過自己構思,組織為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也是有價值的,也達到了學習和鍛煉的目的。因為原來那些精華,散見在很多文章中,你能把它挑出來,就要有眼光;把它們組織在一起,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方法和能力。這種工作也並不容易。要真正抓住最重要的精華,而不是抓了次要的芝麻,甚至糟粕,漏了真正的精華,這還是要費一番苦功,有相當學問和修養才能做到的。當然,在這樣作時,應該注明別人意見的來源出處,不要掠人之美,全部充作自己創見。這是應有的科學態度。在初學者說來,象學寫字一樣,開始描紅,臨摹範本都是正常的必經階段;描摹得好,就是學習有成績。事實上,這樣做,必能取得進步,必定不會永遠停留在這個水準上,憑空寫字,以至於博采眾家之長,自己獨成一家,都是從描摹開始的。只要真正刻苦鑽研,在整理集中前人正確意見中,也不會毫無不同的想法。

通常有三種情況:(一)同意別人的論點,但自己有獨特的感受,可從新的角度補充新的理由,豐富別人的論點;(二)有不同意處,可以展開爭論,說明自己的理由(批評別人論點,必須注意忠實地引用原文,展開科學論證,而不應僅僅宣判別人不對,扣個帽子;或者隨便說點感想,不予科學論證);(三)別人沒有講到的新領域和新看法,即使是受了別人的啟發,承接了別人某一論點而取得的發展,也是自己的創見,只要言之有理,就可提出商討。在搜集材料,經過聯繫、比較、提煉之後,逐步形成了很多論點,經過取捨以後又逐步決定可以保留哪些能說明論點的例證材料,這時候就必須進一步整理這些論點和材料,形成論文的提綱。有些同學不大願意寫提綱,喜歡直接寫初稿。如果不是在頭腦中已把全文的提綱想好,如果心中對於全文的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還是混亂的,那麼寫一個提綱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好處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材料組織成一個理論系統,而不是毫無層次、毫無邏輯聯繫地羅列和堆砌在一起。這是一次必要的工作步驟:深入分析研究材料,分清主次和從屬關係,排一排隊,考慮好怎樣鮮明地提出問題,然後以嚴密的科學論證,有層次、有步驟、有說服力地解決問題。論證必須一環套一環,層層進迫,探討各個側面,觸及核心。相互間應有有機聯繫,不可或缺其一,不可顛倒次序。如果去掉了,不會影響全局和主題,那些部分就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可以刪去的。前面說過了的,後面又提出來說,這就是重複,雜亂,應該把它們合併到一起去,合併成最精煉的語句去說清楚這個意思。有一個提綱,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驗每一個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間是否有邏輯聯繫,每部分所占的篇幅與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稱,各個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否恰當和諧,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是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絲絲入扣,相互配合,都能為主題服務。在擬提綱的過程中,就有大量的取捨、增刪、調整工作。我們要以全局主題的需要一一檢驗材料,決定其取捨和安置在什麼地方。我們不能把研究過程中所參考過、想到過、掌握到的全部材料和論點都塞到論文中去。論文最後只能精選最重要、最精彩、最有說服力的論點和例證。那麼,原先為掌握豐富的大量材料所花的勞動是否白費了呢?並不白費;沒有它們,也就無從精選出最好的論點和例證。手裏只有一個論點和一個例證,與手裏有十個論點十個例證,從中挑選出一個最好的論點和例證,其品質是大不相同的。這是猶如從五朵花中選一朵花,和從五百朵花中選出一朵花,品質不同一樣。論文應有說服力。為了有說服力,就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應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一般常犯的毛病是:把“虛實結合”理解為一個論點後羅列幾個例子,看不出全文結構中有機貫串的發展關係。一般常易忽視的是:論文必須以論為綱,主要應發揮自己的“論”,論點必須明確。只是局限於敍述材料,就事論事,漫談自己零星的感想,嚴格地說,那是不能算學術論文的。另一種情況也必須注意,只是局限於表述自己的論點,不結合實際事例,不作有步驟的科學論證,也會顯得空洞、乾巴、枯燥乏味、不生動、缺乏說服力。所以確定了最重要的、經過精選過的論點以後,還必須有生動實例,有論證步驟,以重要的論據說明論點,與論點緊密結合。擬寫提綱的主要好處是幫助自己從全局著眼,樹立全篇論文的基本骨架,明確層次和重點,簡明具體,一目了然。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局部要服從整體。單從某一局部看,有些論點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從全局確定的基本發展線中看,它插不進去,用不上,也還是只能割愛。如果不先擬立提綱,就寫初稿,很可能由於基本骨架不對,將來全部返工;即使有些片段寫得精彩,但不符合全局要求,也只能拋棄。先寫提綱,既可幫助自已明確綱領,也可使教師便於指導。提綱通常易犯的毛病是詳略不均:自已想好了的、成熟了的意見,在提綱中寫得象文章那麼詳細;而尚未想好的、還沒有準備成熟的問題,就很簡略,只是提出一個不明確的問題,沒有具體展開論證的論點與例子,以致別人看不出你的觀點,你的清晰答案,你論證步驟的轉折和層次,你充足的理由與鮮明的結論。教師對這種提綱很難判斷是否妥善可行,只能請同學再把這部分明確起來,補充進去。能夠發現自己那裏還有薄弱環節,正是擬寫提綱的好處。發現了,就可以修改提綱,提綱常常需要改寫幾次。這樣做,表面上看是使寫作進程減慢了,但實際上是很必要、很有好處的;它使論文有了扎實穩靠的基礎,以後進行寫作就快了,就象水到渠成、懷胎分娩、瓜熟蒂落那樣自然順利,效果會很好的。七、修改定稿,準備論文答辯提綱確定了,就要撰寫初稿。提綱只是預擬一個輪廓,不可能對每一細部都考慮周密完善。在寫作時,順著寫作的思路,澎湃直瀉的文潮,對於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等等細部,很可能發現原來提綱中某些設想計畫是不恰當的,就應該加以修改和調整;臨時發現某些論點、例證和論證理由不確切,還應該重新查書、思考、斟酌和推敲,給予增補,使之完善。習作論文,應該盡可能短。短而又能把重要的話說透說深,就更難,更能鍛煉研究能力。要給自己提出嚴格要求:決不花費寶貴篇幅用在廢話上,去說一些可以不說的話、離題的話、眾所周知的話、自己對此並無什麼新的闡發的話。當然,文氣的通暢,文采的華美,還是必要的。簡短扼要,不說廢話,並不是要把必要的語言都縮寫成潔屈贅牙、艱澀彆扭的文句。該用排比、重複強調等修辭手法,以突出重點,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筆生花,使讀者產生特殊感應的地方,還是不該吝惜筆墨。總之,該長則長,該短則短;一般以簡短為好,但也不絕對化;短的不一定都是必要的,長的不一定都是不必要的;量體裁衣,還是從內容出發,為內容服務,句無虛發,字無浪費,這是基本原則。初稿寫成以後,應再三修改,審查是否符合要求。寫完文章,已很累了,人們通常都不大願意再多改;都覺得修改比寫初稿還難。因為,初稿中寫進去的,都是經過自己花了心血搜集和整理,覺得必要和恰當才寫的。再要自己發現不必要、不恰當,就不容易,這就需要自己的思想認識更上一層樓,更嚴格要求自己才辦得到。事實上,人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難一次就達到完善恰當的程度。仔細檢查,反復修改,總會發現還是有不恰當、不完善之處,大至問題是否提得鮮明中肯,論點和事例有無說服力,結構層次是否嚴密合理,小至文字的修飾加工,有無廢話,語言是否準確、鮮明、生動,等等,總會發現尚須修改之處,發現很多在提綱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計不到的問題。寫成初稿後反復審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初稿剛寫完,頭腦發熱,不易發現毛病時,可以放一放,等頭腦冷靜些再來審看和修改。在這期間,可以把初稿送請教師和同學們審看和批評。文章寫成後,要虛心聽取意見和評判。如時間來得及,要盡可能改得好些,再作定稿交出去。畢業論文和學位論文,由審查委員會審查後,還要進行論文答辯。自己應為此再作準備,對所論述的問題作更進一步的研究思考,接受考查。論文答辯,是審查論文的一種補充形式.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詳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審查委員可以在答辯會上提出問題,讓作者略作準備後作出回答,從而進一步考查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基礎知識、有創造性的見解、有充分扎實的理由。論文答辯時審查委員提出的問題,當然是在論文所涉及的學術範圍之內,而不是對整個學科全面知識的考試。但針對作者申請學位的性質,對論文的學術水準有相應的不同要求,所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本論文涉及的本學科學術問題範圍內又帶有基本性質的重要問題,是本論文作者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卻又是論文中沒有說周全、論述清楚的,或者是論文來不及展開詳說,或者是論文限於全局結構,不便詳盡展開細說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論文的重要關鍵,有時可能是作者回避了的薄弱環節,有時可能是作者自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因此,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不管作者當場是否能作出完善的回答,都是對於作者一次很好的幫助和指導。答辯以後,作者應該聽取審查委員會的評判,自己進一步思考,總結整個論文寫作的經驗教訓:一方面要通過這次寫作,明確自己在掌握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方法上,所取得的進步,還存在的問題,作為今後進一步擴大加深,研究其他問題時的借鑒,供今後撰寫申請高一級學位的論文時作參考。另一方面,對於這篇論文提出的問題,也可以從此起點出發,再作擴大加深的研究,求得縱深的發展,取得更大的戰果和勝利。前者是主要的,也是我們寫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的主要目的。

(選自《怎樣寫學術論文》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