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在職專班] 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為你的人生加值

網路化社會與知識經濟的趨勢中,環境快速變動,資訊大量汰舊換新,知識半衰期加速,在職進修已是職場人的必要配備。缺乏明確目標的短期進修方式若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需求,可透過正規學制進行有紀律、系統化的學習,並取得正式學位,為個人能力加值。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以推動落實終身教育,提昇強化在職訓練與專業知識運用為教學目標,培養碩士在職專班學生具備專業競爭力、整合視野、解決問題、溝通談判、資訊運用和群體合作等,足以適應社會快速改變的基本能力。

學習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契機,為你開啟人生另一扇窗。以下分享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在職專班來自各行各業優秀同學的進修動機和個人經驗談。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91學年)碩士在職專班
唐受衡~珍惜進修機會,實務與理論同堂激盪火花

旅行業資深業者唐受衡,多年前想念大學、碩士,卻苦無機會。在開放終身學習後,她把握機會,在文大進學和碩專一圓多年夢想。理論和實務同堂激盪,同學背景多元,可吸取異業智慧,是實務經驗者最佳的學習環境。

金球旅行社副總唐受衡,在旅遊行業有多年經驗,也是觀光領隊協會的理事。活潑開朗的她,是熱愛學習的典範。從入社會後在雜誌社工作,從總機、秘書到業務人員主管,不斷在工作中磨練,吸取主管們的領導能力。之後,因緣際會轉戰旅遊業,專攻量身定做的商務、頂級客製化行程,是旅遊業實務的女強人資深從業者。

二十年前,唐受衡就想要進修,當時主管也很支持她的想法,卻苦於當時終身學習的大環境不成熟,想念大學只有參加大學聯招一途。所以,1997年當中國文化大學將夜間部轉型為進修學士班,她把握機會入學就讀,兼顧工作與學業,成為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進修學士班第一屆學生。畢業後隔年,她更上一層樓,就讀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順利在兩年內拿到碩士學位。

經過進修學士班的訓練,唐受衡肯定她的邏輯思考能力變強,表達更有說服力。又經研究所的歷練,讓她有更完整的系統能力,可以更犀利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她認為,不同背景、年齡層的同學一起上課,可以迸發精彩火花,上課有理論與實務的應用,也有異業間的激盪和互相學習,大大擴展視野和人脈。

唐受衡建議有心想念碩士在職專班的人,不妨先考慮念學分班,瞭解學習環境和師資,可以減少入學後的適應落差。她也稱許文大推廣便利的交通區位和先進的資訊化環境,可以帶著筆電上課,全館無線上網,教室就是行動辦公室,上課空檔也可以處理公務電子郵件,讓在職工作者可以在工作和上課間取得最大的便利。

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96學年)碩士在職專班
馮元玫~職場π型人,教學是最快樂的事

一手從商,一手教華語,是外商主管找華語老師的熱門人選。馮元玫熱愛華語教學,教而後知不足,選擇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作為她華語教學研究的里程碑。

早在近二十年前,職場I型人、π型人說法還沒出現,馮元玫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職場π型人,一方面從商,與家人經營進口茶葉、紅酒、巧克力的生意,另一方面則投入華語教學領域,現在已是各華語教學機構的師資培訓重要講師。

談起華語教學,馮元玫眉飛色舞地承認,「商業是我的本行,教學卻是我最快樂的事情,」當家族事業穩定成長後,她花更多時間在華語教學上。以前外商派任老外擔任台灣分公司的總經理,具有從商背景的她是外商主管找華語老師的首選。近年,她積極關注中國大陸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是國內教HSK應試技巧的少數師資。

馮元玫累積多年的華語教學實務,教而知不足,同時也想將教學經驗變成系統化知識,因此考慮進修讀碩士班。她選擇交通方便、又可以兼顧平日工作教學的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閉關半年,專心寫論文,於今年一月份完成碩士論文,現在則忙於編寫華語句法的書籍,以及擔任華語師資培訓工作。

唸書與研究帶給馮元玫很大的收穫,把中文的底子打得更穩。她鼓勵有華語實務經驗的老師繼續進修,學習的養分可以帶到教學現場。現在,她對教學仍是樂此不疲,把不會的學生教會是她成就感來源,更堅定她繼續投入華語教學研究的決心。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96學年)碩士在職專班
楊林錦貴~打開視野,審視歷程,熟年再寫新頁

豁達韌性的大愛媽媽楊林錦貴,在肩上的責任告一階段,重回學校唸書,為自己圓夢。在治學過程中,她以生命經驗為論文題目,重新審視陪伴腦麻孩子的歷程,將個人經驗化為系統系的知識,為學界和實務界提供啟發。

58 歲考上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撐過壓力巨大的寫論文關卡,兩年半順利拿到文憑,成為全班第一個畢業的學生,優雅溫柔的楊林錦貴說,這真是她最棒的60歲生日禮物。連指導教授也讚許她比年輕人還拼,形容這位得意門生的衝勁「簡直像一頭牛!」;女兒看媽媽念書念出莫大潛能,直鼓勵她索性再考博士班。

熟年,是自我成長的第二高峰。對三明治世代來說,當上下代的家庭責任終於不再沈重時,更能放懷追求夢想。而回到校園念書,正是渴求知識的楊林錦貴一路經歷人生挑戰後,最想重溫的美夢。

楊林錦貴的故事曾被電視台改編成戲劇,耐挫又豁達的人生態度,讓與她親近的人都感受到一股生命熱力。年輕歲月,她曾是備受疼愛的家中老么,媽媽四十歲才生她,婚後從掌上明珠成為大家庭媳婦,正努力適應角色大轉變的婚姻生活,偏偏頭胎生產時,長子又因為難產缺氧過久造成腦性麻痺。當年早期療癒的觀念還不普及,所幸遇到好醫師,提醒她和先生儘早帶孩子北上就醫。為了孩子,她放棄在高雄的小學教職,先生也請調台北,一同陪孩子勇敢同行。

漫長艱辛的復健,兒子的進步雖緩慢,楊林錦貴始終樂觀以對,從不放棄帶著孩子走進人群接觸新朋友、新事物,果然體能、口語表達和理解力都日漸進步。隨後老二、老三陸續出世,都是健康的孩子,她專心做稱職的媽媽,也與先生一同創業從事補教。就在漸入佳境之際,一向是她堅定後援的母親突遭車禍喪生。

老天的試鍊讓她痛不欲生,創傷症候群推她跌進低谷,難以掙脫,幸而家人與宗教像兩隻強健的手臂,扶持她一步步從谷底攀升。走過傷痛,楊林錦貴參透生命的本質原就無常,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與珍惜當下;心念轉,生涯路也柳暗花明。三個孩子都大了,婆家與娘家長輩也先後離世,數十年重擔放下,她終於有機會可以為自己而活。

「那個當下,我就告訴自己,我要回學校好好讀書!」楊林錦貴說,一切都是天注定,有一天她和先生本想到文化大學推廣部看看有什麼課程可以進修,適逢碩士在職專班招生,看見別人來拿簡章,她福至心靈,向櫃檯詢問有哪些研究所可以念。看到「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專班時,她心中驚呼未免太巧,原來自己在空大就是念本科。

筆試、口試,關關緊張關關過。進了碩專班,念書、教作業、上台報告,紮實的研究生生活,讓她歡喜卻忙碌萬分,又要照顧工作又得抓時間念書。「我們的功課很重啊!在職進修真的是考驗,會好好管理時間、運用時間的人才是贏家!」

她笑說,雖然自己年紀一大把,但只要確立方向,就會全神貫注、全力以赴。研究方法、親職教育、生命科學原理…她像走進知識的大觀園,饑渴的學習怎麼蒐集資料、整理文獻、為研究課題透過演繹歸納找解決方案。「我女兒說我進了研究所之後,整個人都變了,心打開了,視野也開了。她一直說,媽媽妳這麼會念書,乾脆再去念博士算了!」

楊林錦貴的碩士論文,題目就是「攜手陪伴腦性麻痺兒成長的心路歷程」,從育兒的過程,延伸整理上一代和她自己對婚姻家庭與親職教育的觀點,及如何透過個人成長與家人的支持系統,為每個家庭成員帶來轉機與力量。

「我好感謝老師給我的訓練,讓我學會用客觀、抽離的角度和學術的方法,整理自己幾十年來的心理過程。對我自己和從事的教育工作,都有好大的收穫!」

她強力建議職場人工作到一定的階段,都不妨考慮回學校充電,但時間管理倒是真的要好好控制,她的方法是「訓練自己隨時集中注意力」,才能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就算在趕論文進度時,也嚴守11點睡、4點多早起的規律生活,從4點到7點,每天就至少有3小時可花在功課上。另外自我健康管理也是關鍵,把握住「時間」與「健康」,就能成為快樂的終身學習者。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96學年)碩士在職專班
白般若~破繭而出的生命旅程

在育幼院長大,原本是白衣天使的白般若回到育幼院工作,選擇進修來補足社會工作方面的專業能力。懷抱著強烈的使命感,以自己為研究對象,客觀剖析育幼院孩子的成長經驗,拉近學術與實務的距離,也讓自己的心破繭而出,更堅定服務的使命。

正在拼論文,打算今年暑假拿碩士學位的白般若,是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的三年級生。最近因為想考社工師,又要顧工作,壓力大到感冒一直不好,但白般若卻最喜歡到學校上課、找資料、跟老師討論,「每天都在替孩子們排難解紛、照顧起居,來學校才可以鬆口氣喘息一下呢!」

別以為白般若是好幾個孩子的媽,還單身的她是在育幼院工作,院生從3歲幼兒到16、7歲的青少年都有,每個階段的孩子要照顧的方法又不同,天天忙得團團轉。但王般若說,自己就是從這家育幼院長大,深知育幼院小孩成長過程的心情轉折,院生就像自己弟妹,再忙也能甘之如飴。

護專畢業的她,本是白衣天使,但聽到育幼院有重要的主管過世,從小長大的家需要人手,便決定回院服務,「那位主管是英國人,為台灣的孩子付出了26年,他走了,我們更該接手。」

雖是自己熟悉的環境,但投入行政管理後,她馬上明白一個兒童社福機構要運作得順暢,除了把孩子照顧好之外,更多專業層面的知識也必須補足。加上同事們又多是碩士畢業,見賢思齊之下,她先念兒福相關課程的學分班,隨後決定報考青少年與兒童福利碩專班。

進修固然對自己獲益良多,但白般若不時也發現,不論是相關文獻或學者意見,學術界對育幼院的理解、建議或分析,跟實務工作者感受到的似乎不太一致。

「像很多學者會對育幼院的孩子有某些刻板印象,比方說行為容易偏差之類的,但我自己在育幼院長大,並不覺得這是必然的。」她說,育幼院的小孩從小就知道成長路上一切得靠自己,個性確實會普遍獨立早熟,但就如普通家庭的小孩,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特質不同罷了。

同時,正因為社會觀點的壓力,育幼院孩子在情緒上、心理上,反而更需要大人以更細膩的同理心,來了解他們的感受。白般若說,這就是為什麼她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就是她自己──「破繭而出,我在育幼院的生命之旅」。

為了寫論文,她必須勇敢誠實的回溯自己的成長歷程,「我的個性比較剛烈,從小就不是個受寵的孩子,有時候看到院裡長輩對其他人很寬容,偏偏對我嚴格,心裡免不了有怨,但長大了,成熟了,才知道在長輩心中,孩子們就像五根手指頭,總會有長有短,但愛護的心並無差別,只是如果能在孩子小時候就更細心的體會他們的心,一定能減少很多遺憾。」

像院裡那位英國的長輩,回到祖國生了重病,離世前的心願就是想看看一手照顧長大的台灣孩子們,白般若與大家遠赴英國見他,長輩真的努力撐著,等看到他們之後才嚥氣。「那一刻,我完全釋懷,心中只剩感恩…」

論文還沒寫完,老師同學就都一直鼓勵她加油,每個人都好期待看她如何以客觀的學術觀點與研究方法,進行最近距離的自我剖析。對白般若來說,邊工作邊進修,無異讓理論與實務更貼近交流、互相印証,愈投入,就愈想鑽得更深;成就感愈豐厚,使命感也愈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97學年)碩士在職專班
張庭嘉~強迫唸書,給自己突破的機會

以前用經驗法則工作,現在學習系統方法,創造自己的知識系統。資深設計師張庭嘉說,來唸書,不要以為這裡有很多現成的魚,而可以學會打造一根好釣竿。

張庭嘉在建築和室內設計領域已有二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經驗豐富不表示成就,我希望能有所突破,留下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他選擇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進修。

回想以前大學剛畢業的心情,當時迫不及待想要投入職場,「但是,當你已經可以閉著眼睛畫出客戶要求的容積和配置,我現在需要進修充電,讓我的腦袋 update一下。」以前做事是憑著經驗法則,做久就熟練,讀了研究所以後,掌握了分析方法和工具,有清楚的思路和邏輯能力。現在,和客戶溝通、提案簡報,他的創意更多,想法更周全縝密。

雖是一邊工作,一邊念研究所,教授並不因為學生的在職身份而降低要求水準。張庭嘉珍惜這次進修的機會,調整工作時間,不再像工作狂般加班,每天都花一些時間看書、寫報告。人難免有惰性,透過進修正規學制,強迫自己唸書,張庭嘉忙得很高興。以前工作忙,一年能看兩三本書就很了不起了,念研究所以後,每週都得看好幾本書。以前電腦文書作業有秘書代勞,一開始要自己打報告、做簡報,速度緩慢又不習慣,現在他很自豪,「我的電腦文書能力已經超過小孩,是我家最厲害的。」

「你如果以為這裡有很多魚,恐怕要失望了,但是老師教你如何打造一根好釣竿。」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習不是給魚吃,而是要擁有自己的釣竿和獨門釣法,張庭嘉以自己在文大碩士在職專班的經驗,為學習下了貼切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