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推甄資料] 研究所應試準備之流程架構

Step 1. 工具掌握與資料蒐集

A.     「時事擷取工具」方面

a.       期刊雜誌:經濟前瞻、各財經專欄

b.      網路:行政院﹝經建會、主計處、經濟部財政部﹞、中央銀行、中華經濟研究院、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中國經濟信息網、美國商業部

c.       報紙:經濟日報、各財經社論

B.     「資料蒐集」方面:準確、具公信力且訊息完整的資料

 Step 2. 重點淬取與整理

A.     掌握關鍵字、大標題與主題

B.     概念條列化

C.     簡明扼要

D.     縮減再縮減

E.      範例:

a.       巴西金融危機的啟示

b.      以亞當‧史密斯之經濟理論看樂透彩

 Step 3. 主題分類與內容合併

A.     主題明確

B.     切中時事焦點

C.     具彈性

D.     樹狀結構

E.      範例

 Step 4. 資訊補充更新與校正 (資料若有更新,需由 Step 1 重新循環)

A.     依主題分類追蹤資訊

B.     依資訊合併或增減主題

C.     儘速更新校正

 Step 5. 理論切入與結合

A.     熟稔經濟學主要定理法則與現象

B.     重視相關性與邏輯分析

 Step 6. 啟示與建議

A.     模仿與整合專業

B.     結合個人創意與聯想



經濟時事考題完全致勝特輯

巴西金融危機

一、背景與分析

   1.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大國,其金融性的風暴可能擴及整體中南美洲,牽動國際性的風暴。
   2. 巴西金融危機形成主因:常年『貿易逆差(主要出口為農產品,貿易條件不易改善)』,及『外債負荷』過重,致經濟成長遲緩,『外匯準備』不足(大量的國際金融投機的進出,容易引動匯率的暴升與暴跌;又若外資突然大量撤離,致使大量外匯流失,並使本國幣值重挫,進一步民眾形成『預期心理』,終至無可收拾的境地)。

二、啟示與建議

   1. 因應的方式:與債權國家或組織協商,暫緩償還期限,或減輕利息負擔,或舉新債還舊債。若欲舉新債,則須有償債能力的準備與提示。必須改造政府財政收支,累積歲計盈餘,以支應外債的償還。
   2. 政府舉債應以內債為主,不宜過度倚賴外債;國家的建設,或公共支出的增添,乃至經濟成長的促進,都應按部就班地量力而為,切勿過度操切,更不可揠苗助長。

全球通貨緊縮
(取材自《經濟學人雜誌》,2002年10月第十二期)

一、背景與分析

   1. 通貨緊縮(全面物價連續下跌)的全球徵兆(需求銳減、產能過剩):
      美國、歐洲、日本:家庭及企業貸款大量增加。

A.     美國:通貨膨脹率降至四十年最低(1.1%)、實質GDP較潛在GDP低1%。

B.     德國:通膨率低於歐元其他國(因其生產成本最高、又匯率固定導致各國價差拉近)。

C.     歐美:債市殖利率跌至歷史新低。

D.     全球:各大產業(電信、汽車、航空、銀行等)供過於求。

蔡明芳老師 註
台灣:2001年CPI年增率-0.01%、WPI年增率-1.34%;2002年1至10月CPI年增率-0.3%、WPI年增率-0.7%。(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

2.      樂觀人士認為:目前通貨緊縮機會較1930年代小,原因是-當時主因為央行政策失當;而今日服務業比重相對高,其多是勞力密集,價格(薪資)較難調降。

二、啟示與建議

   1. 通貨緊縮不見得不好:如十九世紀末之價格下跌乃基於生產力快速提高,故能與經濟同步成長。
   2. 通貨緊縮對經濟之傷害:實質債務加重→貸款人減少開支、出售資產→企業獲利下降進而刪減勞工成本、貸款人收入與資產價格下降→貸款人實質貸款增加、經濟需求減少(惡性循環開始)(Fisher,1933)。
   3. 若僅有少數國家發生通貨緊縮時,可以「貶值」方式解決,但若是全球性通貨緊縮,便無法藉此手段解決。

低利率政策風

一、背景與分析

   1. 2001年,美國面臨嚴峻的經濟緊縮(GDP成長率由2000年的5.0%急遽降為2001年的1.2%),為挽救此態勢「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葛林斯潘以史無前例貨幣政策操作方式,一年內調降「聯邦基金利率」共11次,共降4.75個百分點,為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絕無僅有的變化幅度。
   2. 美國的降息對世界其他經濟體產生示範作用,如今「低利率政策」儼然已成為全球貨幣政策之主流,而財政政策相對較不被重視。(東吳會計系副教授 陳元保博士)
   3. 此次全球不景氣的主因並非是需求不足,而是「產能過剩」(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 劉遵義博士);現今過剩之產能乃因過去「過度寬鬆之貨幣政策」與「過度膨脹之股票價格」,使資金過度便宜,即過多資金追求有限之投資機會,導致盲目的金融、實體投資與創業,終致形成股市、網路泡沫(陳元保博士、前主計長 韋端博士),甚至如美國MIT學者Charles Kindelberger與摩根史坦利首席經濟學家 Stephen Roach 所警告的:美國「雙泡沫(房地產與個人消費)」危機。

二、啟示與建議

   1. 總體經濟學中關於:低利率政策的目的、方法與有效性多有著墨(請參閱蔡明芳老師上課講義)。
   2. 關於低利率政策之後遺症:

A.     對消費影響:分為跨期替代與所得效果,並依借入者與貸放者角色而不同;台灣由於低利率政策形成了「存放款利差擴大」現象(由於本國銀行收入來源主要為放款-佔86%,因而放款利率居高不下),民眾借款消費意願較低(前主計長 韋端博士),利息所得反而降低→消費意願降低的效果較明顯。

B.     資金成本降低→錯誤投資增加(資源浪費、泡沫形成)。

C.     壽險業利差損擴大:因實際利率漸偏低於保單利率,壽險業危機可能殃及保戶。

D.     所得重分配:資金使用者(企業)成本降低、資金提供者(家計單位)所得減少。

E.      背離永續成長:一來消費佔所得比例高(台灣去年為63.56%),消費緊縮對經濟成長不利影響大,二來短期政策雖刺激一時的假性需求,長期過剩的產能終難維持,破滅的泡沫將引發一連串更惡性的循環與結果,將使經濟嚴重偏離穩定成長之路徑。

F.      社會問題產生:由於一般民眾知識相對不足、所得較無法分散配置、議價能力有限,利息降低對所得影響大,加上結構性失業壓力、人口高齡化將更引發社會的不安。

兩岸直航對台灣經濟影響

一、背景與分析

   1. 截至民國九十年底,累計核准赴大陸投資金額已達198.86億美元,投資項目24160件,遍布大陸19個省市。同年兩岸進出口貿易額已達299.63億美元,而台灣有181.59億美元的順差,每年經香港往返兩岸人員亦超過兩百萬人次。(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思粵)
   2. 兩岸間如此龐大之人、物與金流,由於目前均需經由間接方式移動,徒增成本,若能藉直接流通方式進行,勢必能大量降低各項成本,增進兩岸資源配置效率,亦即共進兩岸人民福祉。

       

二、啟示與建議

   1. 直航對台灣總體經濟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模擬結果):
      台灣無論在實質GDP的增加、貿易條件的改善、社會福利改善及貿易盈餘佔 GDP 的比率皆較中國大陸高,即直航對台灣而言相對有利。
   2. 直航之個體經濟角度:

A.     航線與航班之替代消費。

B.     交易成本的降低。

C.     供給創造需求、或是消費的刺激與示範效果(如兩岸旅遊觀光的增加)。

D.     直航的需求乃是衍生性,來自兩岸社經活動的交流需要,應必先釐清此方面我國的整體政策態度;直航並衍生出國家安全結構的質變與問題,尤須謹慎制定直航條件與規範。而一味以人為手段阻擋兩岸經貿活動不見得就能確保台灣之國家安全(政大教授 李紀珠博士) 。

   3. 兩岸三通問題關鍵在於「直航」(中華經濟研究院 王思粵)。
   4. 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問卷調查顯示,約五至六成廠商表示:三通或直航與否,並不影響其在國內或大陸的投資意願。

軍教恢復課稅

一、背景與分析

   1. 實施數十年的軍人及中小學教職員薪資免稅,為求租稅公平性,目前於所得稅法修正草案中擬恢復課稅;行政院同意國防部與教育部要求,恢復軍教課稅的同時,對軍教薪資予以合理的「補貼」。據報導國防部爭取到五十億元的軍人加薪,教育部則要求增加一百億元的教育經費預算,其中部分用於調薪,部分用於教改工作。財政部估算取消軍教免稅大約可以增加一百三十億元的稅收。
   2. 當初軍教免稅,乃因其待遇相對偏低,是一種變相提昇待遇的策略,如今軍教人員的薪資已普遍較一般公務員高出許多,以軍教薪資偏低作為免稅優惠的理由已不存在。


       

二、啟示與建議

   1. 軍人與教師的資格條件、工作方式與公務員均不相同,僅從薪資水準比較並無實質意義(即一般主張的「公教分途」),此應屬於人事行政局全盤薪給規劃與改革的範疇,不宜僅在取消軍教免稅時,為呼應軍教團體的要求而作局部性的考量與調整,亦即軍教免稅優惠的取消乃是單純為了租稅的公平,至於軍教人員薪資結構的問題,則應該與其分開處理。(政大教授 曾巨威博士)
   2. 國防部與教育部的補貼配套措施,正是讓軍人與中小學教師薪資合理化、部門相關支出效率化之契機,應藉此機會審慎建立完善制度,以免造成為求公平性或齊頭式平等,而喪失薪資在經濟學中所強調的「工作誘因」角色。
   3. 教育部目前的補貼配套措施未包含「幼稚園」老師,其所謂的「公平性」有爭議!(前教育部長 楊朝祥)
   4. 軍教恢復課稅又再予補貼,實質的課稅效果有限,若無法注意以上各點,則徒增社會成本,將反而對全社會不利!

高科技產品應否開放登陸?

一、背景與分析

   1. 經發會閉幕後(2001.8.26),政府對兩岸經貿交流確定採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隨後筆記型電腦與八吋晶圓廠開放問題都受到了全國各界之熱烈激辯。(2002年)三月底行政院決定,八吋晶圓廠西進將採「總量管制、相對投資、直接經營、技術管理與國際同步、研發根留台灣」等原則,做有條件的漸進式開放。
   2. 高科技產業面對全球市場與競爭,呈現出全球分工與專業整合之佈局策略,而中國大陸即具有土地與人力低成本、市場廣大、產業鏈完整的優勢(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高長博士)
   3. 開放的負面效益:

A.     促成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將反而對我不利。

B.     WTO架構下,赴大陸投資並非必要,可藉貿易來替代投資。

C.     人才流失與國內失業問題。

D.     資金排擠效果。

E.      技術流失問題。

   4. 開放的正面效益:

.        有助產業群聚效果主控權之取得。

A.     產業體系上下游的完整性與技術之擴張。

B.     專業分工之比較優勢、技術多元化、降低成本、避免低產能利用率。

C.     彌補國內高科技人才不足問題、提高研發密集度。

D.     開放政策有利獲取國際銀行之融資。

二、啟示與建議
    由於國家政府以全社會資源投入輔助高科技產業(如科學園區設立、
  水與電力支援),其應負一定之社會責任與義務,又因產業關聯性極高,
  因此不應僅從廠商角度決斷西進政策,必須兼顧整體經濟發展與公共政策
  問題;「適度有效管理」方能使負面效益降至最低、正面效益發揮最大。

   1. 原則有三:(大陸投資產官學專案小組委員 劉進興教授)

A.     產業優勢需確保-產業升級與全球佈局同等重要。

B.     防止劣幣驅逐良幣-政府必先有效制裁偷跑者,否則守法者反而不利,終將使管理制度瓦解。

C.     降低社會衝擊-因高科技產業為我國策略性產業,產業關聯性極高、外部效果大。

   2. 政策目的乃是導正市場失靈現象,增進社會福祉(前經建會主委 陳博志教授);具體建議則如下:

.        政府應協助業者研擬符合國際法規範之「聘用高級科技管理及研發人才」離職准用之「旋轉門條款」英文聘僱合約書範本,以利台灣業者在大陸就地培養科技人才或引進台灣雇用之保護。(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博士)

A.     產官學界充分之溝通,及早建立如人才輸出管制制度、智慧財產權機制與專業技術審查小組,並主動與中國簽訂技術、反傾銷與台商安全等協定。(大陸投資產官學專案小組委員劉進興教授)

樂透熱

一、與經濟理論之結合

   1. 賽局理論中 - 財富邊際效用遞減(風險趨避者)的理性人不會參與公平賭局(期望報酬為零),不公平賭局則更不會。
   2. 現實中,彩票發行者另需負擔種種費用(交易成本),故純粹公平的彩票無法使發行者獲利,根本不會存在(台北市銀行發行之樂透彩為不公平賭局) 。
   3. 樂透彩風行的可能理由 - 財富邊際效用遞增(風險喜好者)、不理性、
      主觀認為自己比別人幸運(亞當‧史密斯《國富論》) 、中獎金額高。
   4. 一次買多張(包牌)、多人合買與求明牌等行為,皆為了有更好機會(主客觀中獎機率)獲得大獎。
   5. 『一夜致富』、『首次發行』帶動消費示範效果與產生需求的外部效果。
   6. 主客觀中獎機率的不同─資訊不對稱現象。
   7. 中獎者與未中獎者的財富重分配現象。
   8. 高彩金加大所得分配的不均度。
   9. 樂透熱的消退─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預期(主觀中獎機率)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