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吃沙拉不能只吃寂寞

午餐時間,我點了一份看起來超健康的沙拉。那種滿滿生菜加上一點點堅果,再灑上一些油醋醬的那種,看起來就像是健身網紅每天中午會發的「打卡餐」。看著這盆綠油油的餐,我一邊假裝自己很養生,一邊安慰自己:「沒關係,這是為了更好的身體。」

然後大概過了不到半個小時,我就在辦公桌底下偷偷搜尋附近哪裡有鹽酥雞、車輪餅、或是熱熱的蛋餅。肚子空空的,心情也跟著空虛,思緒還開始飄向家附近那間深夜還營業的拉麵店。

剛好有朋友看到我這副樣子,笑著問我:「欸,你不是說你最近在控制飲食嗎?怎麼一臉餓到靈魂快飛走了?」

我忍不住笑出來:「是啊,我在控制飲食,但我也在控制情緒啊,不能讓自己太餓,不然等一下真的會變臉。」

這不是我第一次這樣。坦白說,我曾經花了好幾年,一直在那種「減肥=忍耐」的邏輯裡打轉。每次看見別人瘦下來的成果照,我就告訴自己:「再忍一下就會像她一樣了。」

所以我會強迫自己只吃水煮地瓜、生菜、無糖豆漿,甚至還曾經試過一整天只喝檸檬水。那時候我以為自己很堅強,其實只是把自己餓得很狼狽。

我記得最誇張的一次,是跟朋友出去玩,大家在吃火鍋,我只點了一份燙青菜跟白豆腐。當時大家還沒笑我,我自己先覺得自豪,覺得我比她們都自律。但回到飯店後,我一個人躺在床上,一邊滑手機看食物影片,一邊餓到有點想哭。

那晚我真的受不了,打開背包裡藏的堅果跟代糖餅乾,一口接一口地吃。吃完還是很空虛,我突然覺得很可笑。我不是應該變得更健康嗎?怎麼感覺整個人更沒精神?

從那之後,我開始認真反省,到底「健康」是什麼意思?是只能吃某些食物?是不能享受吃飯的快樂?還是,要餓到沒情緒才算對自己好?

我想到我一個從大學時期就很在意飲食的朋友佩佩。她的生活幾乎都是低碳飲食,長年戒糖、戒澱粉,甚至連水果都很少吃。有次我們約吃飯,我提議去吃泰式料理,她馬上拒絕:「我不吃糖,也不吃醬,去那邊只能喝水。」

那句話讓我瞬間有點語塞。我知道她是真的很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也不禁在心裡想問:「這樣真的快樂嗎?」

幾個月後,我再見到佩佩,她瘦了很多,但臉色很蒼白。聊天時她說自己最近常常沒力氣,經期也開始不規律。我問她有沒有去看醫生,她聳聳肩:「醫生叫我飲食均衡一點,但我現在一吃碳水就感覺自己胖一圈,壓力很大。」

聽到這裡我突然覺得有點心酸。不是因為她變瘦,而是她這一路過得太辛苦了。明明是為了健康,卻變成了焦慮的來源。

我後來也觀察到,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看起來健康」,其實過得比生病的人還像病人。有朋友每天逼自己五點起床運動、喝無糖咖啡當早餐、午餐只吃蛋白質、晚上則空腹進行間歇性斷食。問她:「這樣會不會太累?」

她回我:「是會有點,但瘦下來就會值得。」

可她真的快樂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樣的生活如果每天都在「忍耐」,那就不是長久之計。

我自己也不是那種天生吃不胖的人,減肥這件事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國中的時候甚至跟媽媽一起節食,兩個人互相打氣,但也互相逼迫。那段時間,我們母女關係變得很緊繃,因為每次吃飯都像在上戰場,誰多吃一口都會被對方用眼神警告。

後來我搬出家自己住,反而開始慢慢找回對「食物」的平衡感。我學會聆聽自己的身體,而不是社群上那些「瘦身金句」。

有一次我心情很差,本來計畫中午要吃清炒時蔬配糙米,結果走進便當店那一刻,鼻子聞到炸雞的香味整個魂都飛了。我原本很掙扎,覺得不該吃,但那天我很誠實地問自己:「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我不是餓,是累,是需要一點溫暖。最後我還是點了一份炸雞便當,然後配上一杯冰紅茶。吃完那一刻,我感覺像是自己終於被擁抱了一樣。不是說炸雞就是救贖,而是我終於不再只聽腦袋說「不能吃」,而是聽到了身體說「我需要一點安慰」。

慢慢地,我開始建立自己的飲食節奏。我知道自己早餐需要一點碳水來讓腦袋清醒,中午則會吃一份有蛋白質、有菜、有澱粉的正常餐,下午如果有點餓,我會準備一點水果或堅果,不再壓抑自己的飢餓感。

有次跟表姐聊天,她說她最近也在「健康飲食」,我本來以為她是走清淡路線,結果她很驕傲地說:「我找到一個秘訣,就是每一餐都讓自己有一點快樂。」

我問她什麼意思,她說:「我每天一定會有一樣是我超喜歡的東西,可能是一小塊起司、一點炸豆皮、一杯咖啡,或者一點點泡菜。這樣我每餐都會期待,而不是感覺自己像在服刑。」

我聽完覺得超有共鳴。原來「健康」不只是營養師的菜單,而是自己跟自己找到一個能長期相處的方式。

我現在偶爾還是會點沙拉,尤其是在夏天沒有胃口的時候。但我會確保它不是只有一堆生菜,而是有溫溫熱熱的雞胸、柔軟的水煮蛋、一點烤南瓜或玉米,醬料也不再那麼「節制」,該加就加,因為味道是讓我們活下去的關鍵。

我也不再那麼在意熱量的數字,而是更在意吃完這餐後,我的心情和能量。如果吃完之後還是想東想西,那就代表這份餐有問題;如果吃完有力氣繼續過日子,那才是真的健康。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我媽媽現在也慢慢從「節食媽媽」變成「均衡媽媽」,我們偶爾會一起煮飯,她會主動說:「來,加點肉,不然你又要偷吃宵夜了。」

我們會一起研究怎麼讓食物變得好吃又不太罪惡,比如烤豆腐取代炸豆腐,用氣炸鍋做雞翅,或者用優格取代美乃滋。
這些小改變不是為了「上天堂」,而是讓我們在地獄邊緣過得舒適一點。

說到底,我還是相信那句老話:「吃得開心最重要。」
但我也學會分辨「當下開心」跟「長久舒服」的差別。

當我學會這樣看待飲食,我整個人的焦慮也慢慢下降。我不再追求完美飲食日記,也不再把每一餐當成對自己意志力的測試。
我開始吃飯是為了照顧自己,而不是懲罰自己。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曾經在「健康」這條路上走得很辛苦,甚至覺得自己怎麼吃都不對,那我真的想跟你說一件事:你不是做錯了,而是你太聽別人的話,太少聽自己的聲音。

我們不是要吃得像修行,而是要吃得像生活。吃沙拉可以,但不能只吃寂寞。
健康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路,而是一條我們要學著轉彎、停下、然後再前進的路。

願你每一餐,都能吃得安心、吃得飽,也吃得心甘情願。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10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