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種超能力,叫「早起」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鬧鐘響了三次,最後還是賴床到最後一刻才跳起來刷牙洗臉、邊穿衣邊找襪子,然後一路狂奔去上班或上課,一天從一開始就累得像打了一場仗。
我以前就是這種人。
而且還滿習慣這樣的,覺得早上很混亂也沒關係,反正醒著就行。一直到某天,我在捷運上看到一個人,臉色紅潤、穿得乾乾淨淨,手上拿著咖啡還在看書,整個人很從容,我心裡想:「他怎麼會這麼有餘裕?他也是同一班捷運啊!」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該不會他早起了吧?
從那天起,我開始對「早起」這件事感到好奇,然後就展開了我的實驗人生。
一開始真的超難的。每天早上鬧鐘響都像是一場內心小劇場,腦袋裡有兩個小人,一個說「起床啦!今天不是說要改變人生嗎?」,另一個則說「先躺五分鐘不會怎樣,你昨天很累耶~」每次都拉鋸戰,最後通常是第二個小人勝出。
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不是不想早起,是沒有「誘因」。
我一開始強迫自己早起,結果只是讓自己更討厭早晨而已。直到有天我心情特別好,前一天晚上想到早上可以去公園吃早餐、聽音樂,結果我隔天居然自然醒,而且還比鬧鐘早。
那一刻我終於懂了,早起不是一場苦行僧式的修煉,而是「讓早晨有值得醒來的理由」。
所以我開始給我的早晨加料。
有時候是晨跑,有時候是咖啡廳閱讀,有時候乾脆把最喜歡的 podcast 留到早上聽。就這樣,我慢慢地從一個超級夜貓子,變成一個期待清晨的人。
當然啦,這中間還是有掙扎。有一陣子我太貪心,想要六點起床、七點運動、八點寫日記,搞得像早上是人生的全部,結果三天後就破功。後來我學乖了,每次只加一點點新習慣,像煮湯一樣慢慢加料,不然太快煮滾,湯會溢。
這邊偷偷分享幾個我覺得實用的小撇步(不是那種教科書派的):
第一個是:睡前不要看太刺激的東西。我以前睡前會滑手機看到凌晨兩點,還跟自己說:「我只再看一部影片就好!」結果永遠不是最後一部。後來我改成看那種很平靜的東西,例如植物開花、下雨聲,睡意很自然地就來了。
第二個是:不要一次逼自己提早太多。如果你平常九點起床,一下子跳到六點真的會崩潰。不如每三天提早十五分鐘,讓身體慢慢習慣,會輕鬆很多。
第三個是:讓早晨變有趣。以前我以為早起的人都會做些嚴肅的事,什麼讀哲學、冥想之類。結果有一天我看到我朋友早起在玩 switch,還一邊喝奶茶,我突然醒悟:只要讓自己期待那個時光,不管在幹嘛都沒差啊!
然後,有件事真的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我一開始想養成早起的習慣,大概連續破功了十次吧。有一次甚至是前一晚信誓旦旦跟朋友說「明天我一定七點起床!還要跑步!」結果我十點還在床上看貓咪影片……
但沒關係啊,生活本來就不是線性的,我後來學會對自己寬容一點。每一次成功早起,我就記下來,像蒐集戰利品那樣。慢慢的,我成功的次數變多,信心也會跟著來。
然後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我開始穩定早起後,心情變好、效率變高,連皮膚都感覺比較有光澤(雖然我朋友說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我選擇相信!)
甚至我媽都說:「欸你最近感覺比較有精神欸,是吃了什麼保健食品嗎?」
我說:「不是,是我現在每天早上都會去曬太陽。」
她笑著回我:「你有事嗎?那不是老人在做的事嗎?」
我也笑了,但心裡卻想:「我好喜歡這個新的自己喔。」
早起改變的其實不只是生活節奏,而是那種「我有掌控權」的感覺。當別人還在睡夢中,我已經完成一件對自己有意義的事,那種微小但真實的成就感,是很扎實的快樂。
久了之後,這變成一種默默的底氣,會讓人更有自信、更穩定。
不過我也想提醒一點:早起不是萬靈丹。它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它只是幫你多出一段空白的時間,可以去填上你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東西可以是運動、閱讀、吃早餐、寫字、聽歌、甚至只是靜靜發呆,都可以。
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留一點早上的時間,給自己。
我現在回想那段轉變期,覺得很像重新交了一個朋友——「清晨」。
以前覺得它又冷又煩,現在卻覺得它安靜又溫柔,陪我慢慢展開每一天。
而這樣的轉變,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才華,也不用什麼特殊技巧,它只需要你給自己一點點耐心和實驗精神。
說不定哪一天你也會像我一樣,在某個晴朗的早晨,走出門,發現天氣很好,空氣很清新,心情莫名其妙地很好,然後心裡默默想著:「原來這就是早起的魔法。」
就這樣,我從一個晚睡晚起、靠三杯咖啡撐整天的人,變成了一個會期待隔天早上的人。
而這整件事的起點,其實就只是那一句:「我想試試看早起。」
如果你也正在考慮改變什麼,早起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它不需要你花錢,也不需要你搬家換工作,只需要你從明天早上,把鬧鐘提早十分鐘。
也許你會發現,早起不是變成別人,而是更靠近你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歡迎常來走走,我會繼續分享生活裡那些「看起來很小,實際上很有力」的微小習慣,讓我們一起打造自己的理想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