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油,我們都在。
你知道嗎?這幾年我一直在努力不靠藥物,慢慢地、溫柔地和自己的情緒共處。不是說藥不好,也不是反對用藥,只是我自己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想要用更自然的方式,重新找回內在的平衡。
一開始當然很難,情緒像是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打來。焦慮、失落、莫名的不安,有時候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都說不上來。那段時間,我試過很多方法,也跌跌撞撞很多次。最後,發現以下這幾個小練習,對我幫助真的很大。
1. 把心情留下來,不管用什麼方式
我開始試著記錄自己的心情。有時候是寫下來,有時候是開著錄音功能自言自語,也有試過對著鏡頭拍影片。這些東西不需要給別人看,也不用講得很有邏輯,只是單純地把腦子裡的東西倒出來。
有一次我在捷運站月台等車,突然覺得整個人空掉了,很像失重。我打開手機記事本,寫下:「現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趕。」就這麼一行話,那天的情緒竟然就慢慢平靜下來了。
原來,把情緒「記下來」,它就不會再瘋狂地佔據你整個人。那個感覺,真的很神奇。
2. 用文字框住焦慮,不急著解決
我後來發現,用文字的方式去「框住」自己內心的焦慮,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自我對話工具。我會一直問自己:「我現在焦慮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我對這件事反應這麼強烈?」然後誠實地,把所有答案寫下來。
有時候答案很具體,比如「怕工作做不好被罵」、「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更多時候是模糊的,比如「好像一直在追趕什麼,但不知道是什麼」。
重要的是,我不急著去解決這些問題。我只是讓它們待在那裡,被我看見、被我承認。這樣一來,它們就不會再偷偷藏在心底,把我悶得透不過氣。
3. 每天走走路,冥想個五分鐘也好
我不是運動狂熱者,但後來養成一個小習慣:每天多走一點路。如果可以,就走去買晚餐,不搭車;如果有時間,就去河堤、去公園、去有樹的地方晃一圈。
然後我開始接觸冥想。一開始真的超難專心,腦袋裡的聲音超吵。但後來我給自己一個小目標:只要能坐著安靜五分鐘就好。不用念咒語、不用想宇宙,只是觀察呼吸,觀察身體的感覺。
幾週後,我發現自己的情緒不再像以前那麼容易炸開了。好像多了一層保護膜,在爆發之前,我有辦法先踩煞車,先意識到「欸,我要失控囉」,然後深呼吸一下,讓自己回到當下。
這個變化,是我最驚訝也最感恩的。
4. 不亂吸收社群資訊,多讀書就對了
我曾經很愛滑社群,什麼文章都看、什麼影片都點。結果就是,越看越焦慮。別人的好消息變成自己的壓力,別人的旅遊變成自己的比較,甚至連「療癒」內容也讓我焦慮——我怎麼還沒變好?
後來我做了一個決定:清空追蹤名單,把社群 App 關掉通知,逼自己「遠離喧囂」。剛開始很不習慣,會忍不住一直想點進去。但慢慢地,我把時間轉移到閱讀上。
我不是什麼文青,也不是專讀哲學類書籍。我看小說、看散文、看一些生活類的書,輕鬆的、沒有壓力的那種。神奇的是,很多我曾經寫下來的焦慮與問題,在書裡竟然找到答案。
比如,我曾經寫過「不知道活著要幹嘛,覺得每天都好無力」,幾天後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句話:「真正的自由,是允許自己不完美地活著。」我當下有種被電到的感覺,眼淚也莫名掉下來。
這就是閱讀的魔力。你會無意間撞進某個作者的心境裡,然後他走過的路,就像一盞燈,照亮你當下的困惑。
5. 冥想久了之後,情緒真的會變得柔軟
現在的我,還是會焦慮、還是有低潮,但我不再那麼怕它們了。冥想久了之後,我學會不對抗、不逃避,而是「看著它,然後放下它」。
“Let it go”不再只是一句口號,它變成我意識裡的一種力量。當我感覺情緒快爆炸時,我會停下來、呼吸、然後跟自己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但我們會一起撐過去。」
這些年來,我沒有吃藥,但我很努力地用這些方法陪自己走過每一次情緒的風暴。
這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功故事,也不是每個人都該照著做的公式。只是,我想把這段過程分享出來,讓有需要的人知道:你不是一個人,有很多人跟你一樣,一點一滴地在學習怎麼跟自己的情緒和平相處。
如果你現在也正在經歷某些難以啟齒的低潮,希望這些小小的建議,能在你心裡埋下一顆溫柔的種子。慢慢地,你會長出自己的方法,然後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現「欸,我好像真的變得不一樣了」。
加油,我們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