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不只是為了那份薪水
有人說,上班最大的意義,不是薪水,而是節奏。
我以前一直不太懂這句話。總覺得每天擠捷運、被會議追著跑、下班後還得查郵件,怎麼可能還有人說「上班其實是一種幸福」?但直到有一段時間,我因為轉職空窗期待在家,才真切地體會到——沒事做,其實才最折磨人。
剛離職那幾天,我超級開心。可以睡到自然醒、喝杯手沖、追劇追到忘記吃飯,甚至覺得「這才叫生活吧!」但這種輕鬆只維持了一個禮拜,接下來,我每天起床都沒有目標,也不再有時間感。白天黑夜混在一起,開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朋友傳訊問我「最近怎麼樣?」,我竟然不知道要怎麼回。這種空轉的日子,比忙碌還讓人心煩。
我才明白,所謂「有事做」這件事,比我想像的還重要。
工作其實不只是領錢而已,它讓我們有日常。早上要打卡、晚上要交報告,有任務、有節奏、有責任,這些讓人煩躁的事,反過來也穩定了我們的生活。你每天會見到同事、回幾封信、想辦法解決問題。你在動腦、在講話、在互動,這一切都在默默支撐著你,不讓你整個人失去重心。
有一個朋友,原本在外商公司當行銷主管,工作忙到不行。有天她突然心一橫,說要休息一年「放空一下」。我們都很羨慕她的勇氣,畢竟誰不想體驗看看不用工作是什麼感覺?結果不到三個月,她打給我說:「我想回去上班了,我每天醒來都覺得自己好像透明的。」
她跟我說,那種被人需要的感覺,其實很珍貴。以前她煩主管煩客戶,現在卻想念那種「今天還有人在等我處理事情」的感覺。原來我們不是只靠薪水在活,是靠那份「我有存在價值」在撐。
其實人就是這樣,忙起來的時候,覺得累;閒下來的時候,反而會空。你以為累的是身體,其實最累的是心裡那種沒有方向的感覺。
我也曾有段時間覺得工作只是為了賺錢。但隨著年紀增長,尤其當我發現有些朋友一旦沒了工作,就容易陷入低潮,甚至懷疑自己,我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低估了「上班」這件事給人的穩定與力量?
就算你現在的工作沒有讓你賺進大把鈔票,沒有令人羨慕的職稱,它也可能正在默默守護你的人生節奏。它讓你每天出門見人、接觸社會,不至於脫離群體;讓你保持一定的壓力與挑戰,讓你持續成長;也讓你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累積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專注在工作時,腦袋就比較不會胡思亂想。很多情緒問題,其實是因為太閒了。你越是無所事事,就越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但當你忙著寫報告、準備簡報、跑流程,你反而沒空焦慮人生。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工作可以是一種療癒。
我有個朋友曾經失戀失得很深,連續幾天把自己關在家裡哭。後來她回到職場,忙到沒空吃飯,反而逐漸走出情傷。她說:「我沒有刻意忘記,只是生活推著我往前走了。」
這不就是工作最美的地方嗎?它讓你沒時間自憐,沒時間沉淪。它逼你成長,甚至悄悄撫平你的傷。
所以,當你下次覺得「每天上班好煩」、「早八真的太早」、「這薪水根本不值得我這麼累」的時候,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這份工作,正在給你一種節奏、一份責任,還有一個能讓你持續往前的理由。
我曾經羨慕那些不用工作的人,但現在我更珍惜自己還有工作可做。
不是因為我離不開薪水,而是我發現「有事可做」這件事,其實是一種幸福。那是一種大人的養生方式,一種維持生活秩序與心靈穩定的日常練習。
我們都不完美,但在工作的日子裡,我們能慢慢變得更堅韌一點、更有條理一點、更穩定一點。
也許這樣就夠了。
也許,這樣的我們,已經比自己以為的,更接近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