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你有沒有試過,對一個人掏心掏肺,結果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一種「欸我還欠他什麼嗎?」的感覺?

我超有。

以前我還真的傻得很,以為只要我夠好、夠體貼,別人就會看見我的好,然後我們就可以變好朋友,甚至有時候我還天真到以為這樣就會有人回報我、珍惜我。
結果勒?
幾次下來我學聰明了——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把善良給出去。

記得我剛出社會那幾年,天真無比。那時候公司有個前輩,總是很冷淡,但我想說:「欸,人家可能只是比較慢熱,我熱情點就好了!」
然後我做了什麼呢?
幫她代打卡、幫她Cover她忘了做的報告,還主動揪她午餐,連她生日我都買了小蛋糕放她桌上(我是不是很溫馨)。

結果呢?
她不但沒說謝謝,還在背後跟別人講:「那個誰誰誰是不是太閒?一直管我事情幹嘛。」
我心裡整個冷掉,像買了一杯珍奶結果吸起來是鹹豆漿的那種感覺。

你看,卡耐基講得很有道理:「想交朋友,就要為別人做些事。」但你知道嗎?
重點不是“做”這件事,而是“做給誰”。

就像你去夜市買滷味,你不會隨便看到哪家攤子冒煙你就衝過去,你會挑有排隊、有評價、老闆有誠意的那家。
人也是一樣,要把善良、熱情、付出留給那些「有評價、值得等待」的人,這樣才不會吃悶虧。

我身邊有個朋友阿咪,她超會看人臉色,總是很願意幫忙。大家工作忙她會自願幫忙跑腿、打掃辦公桌,還幫同事買早餐。
聽起來超棒對吧?但她後來變成什麼你知道嗎?
公司的外送小精靈+萬年跑腿王。
她說她有一段時間超不想去上班,因為只要一踏進辦公室就有一堆人等她幫忙,甚至還有人私訊她:「我下週女朋友生日,你幫我挑禮物好嗎?」
哈囉~她又不是你姊。

後來阿咪改變策略了。她開始「選擇性善良」,把心力放在幾個真的對她好、會回應她的朋友身上,其他人就一笑置之。
結果她的壓力整個少超多,也沒再那麼容易被利用。

我們常常被教育要「對人好」、「與人為善」,但很少有人提醒我們:
善良也是有方向、有選擇的。
亂給只會被當肥羊宰。

像我有段時間對一個朋友掏心掏肺,明明我工作忙得要命,她打電話來抱怨感情我就停下來聽她講一小時,還安慰她、陪她去算命、改IG帳號、剪瀏海(因為她覺得感情不順跟髮型有關)。
後來我身體出狀況,有天晚上突然胃痛想吐,我傳訊息跟她說能不能載我去看醫生。
她回我:「我在追劇耶~你試試自己坐計程車好嗎?」

我整個愣住,後來還真的一邊吐一邊坐Uber去掛急診,感覺自己真的是戲劇中的傻子配角。

後來我學會一個心法,我叫它「三次原則」。

如果一個人對你的好,不是回應,而是習慣你幫她,那就別再第三次幫了。
一次可以當試探,兩次是確認,三次還這樣就代表她不是不懂,而是不在乎。
你要的不是感恩戴德,但至少要有一點「你懂我不是理所當然」的基本禮貌吧?

不是要大家變得冷酷,而是你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心。
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不要為路人甲乙丙切洋蔥切到手還被笑說刀工爛。

選擇性善良不是勢利,而是成熟。

你想交朋友,真的要願意先付出,沒錯。
但你更要看清一點:
真正的朋友,不會讓你總是只有「付出」這個角色。

一段好的關係,就像雙人鞦韆,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才會越盪越高;
如果一直只有你在推,那你很快就會跌下來,摔個狗吃屎。

後來我開始只做三種人會做的事:

  1. 對我好的,我雙倍回應
  2. 對我冷淡的,我保持距離
  3. 對我糟糕的,我直接退場

這樣交朋友,超清爽。
你會發現,留下來的人雖然不多,但都是真心的,能一起笑、一起哭,也願意互相幫忙。

我現在最好的朋友是以前的室友。那時我們都在外地工作,彼此都不認識對方,但一開始就很互相。
她幫我接過快遞,我請她喝飲料;她煮飯我洗碗,我不開心她陪我散步,她失戀我陪她看恐怖片。
我們沒有特別講什麼「友情萬歲」這種話,但那種「你懂我,我也懂你」的感覺,就是會讓人想好好維持下去。

後來我才真的明白,所謂「溫暖的友情」,不是來自你對別人多好,而是你們能不能在對的節奏下互相付出、互相珍惜。

就像卡耐基那句話:「如果想要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
但——那個「別人」,得是值得的。

所以啊,如果你常常覺得「我對人家這麼好,他怎麼這樣對我」,那也許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對錯了人。

與其當個到處灑糖的甜筒,不如當個會看人給糖的聰明大人。
因為世界上真的有人,值得你給出全部的真心——但也有些人,只值得你按下封鎖鍵。

好啦,今天就先聊到這。
如果你也有過「善良被當傻」的經驗,來留言聊聊,讓我們一起成為更聰明、更懂得保護自己的那種人。
交朋友很美好,但請把溫柔留給值得的人。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12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