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一個小小的體悟:人其實是可以慢慢改變的。以前我完全不信什麼「養成好習慣會改變人生」這種話,覺得那都是雞湯。但這一年,我開始一點一滴地調整生活方式,沒有很大動作,沒有激烈挑戰,只是默默做了幾件事,結果就這樣,生活真的變了。我變得比較有精神、情緒也比較穩定,連人際關係都改善了不少。
如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樣,覺得自己永遠改不了、做不到,其實也沒關係。你不需要一口氣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只要一點一點地動起來就好。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我做了哪些小改變,還有這些改變帶給我的影響,包括我和身邊人的故事,希望你也可以從中找到一點共鳴。
早睡,是我送給自己的最大禮物
我曾經是一個超級夜貓子,最有創造力的時間在凌晨一點,最有靈感的時間在兩點半。以前總覺得「早睡根本浪費夜晚」,還自以為自己是那種「夜晚才清醒的人」。直到某天我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腫腫的眼睛和蠟黃的膚色,那一刻突然覺得:「這樣的我,好像有點可憐。」再加上某次開會因為前一晚熬夜滑手機結果沒精神,講話卡卡,工作表現超差,讓我決定試著提早睡覺。
我一開始設鬧鐘,提醒自己10:30關手機、11:00關燈,一開始真的很難,因為躺下就覺得還沒滑夠、還沒看夠。但我強迫自己一週試試看,沒想到第三天早上醒來,我竟然沒有痛苦地賴床,腦袋還蠻清楚。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不是我不愛早起,是我從來沒給過自己好好休息的機會。
現在,我幾乎每天都在11點前睡,有時甚至10:30就躺平。我知道聽起來像什麼長輩的作息(我朋友還笑我是不是該搬去養生村),但我超喜歡這樣的節奏。早睡後,我白天的工作效率變高、脾氣變好,甚至連皮膚也穩定許多。
一壺水拯救的不只是身體,還有情緒
以前的我,一天大概只喝三杯水,大部分時間都靠飲料和咖啡在撐,覺得自己沒怎樣。但後來我發現我常常頭痛、嘴巴乾、皮膚乾燥到不行,還常有莫名的疲倦感。有一次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寫:「你以為你是累,其實你是脫水。」我當下超震驚,因為我真的就是那種一忙起來會忘記喝水的人。
於是我開始每天固定喝水,一開始是設定兩千cc,慢慢地調整到三千cc。說真的,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像在灌自己,每次喝水都像在做苦工。但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身體開始會「主動想喝水」,不像以前是強迫自己吞下去。
現在我包包裡永遠有水壺,走到哪喝到哪。我還特地挑了一個我喜歡的顏色跟造型,讓自己看到它會想拿起來喝。這麼做之後,我的皮膚真的比較穩定,也比較不會嘴破、脫皮、頭痛。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改變是,我的心情變得比較平穩,焦慮感減少很多。也許水真的能平衡身體裡一些情緒波動,這點我自己也還在觀察,但目前的感覺很好。
跟手搖說再見,跟理智當朋友
我以前每週一定要喝上三到五杯手搖飲料,尤其是壓力大或心情差的時候,一杯珍奶可以瞬間讓我感到「全世界都懂我」。但喝著喝著,我開始發現,每次喝完之後身體會很沉重,有時甚至覺得胃在抗議。再加上我去做了一次健康檢查,發現血糖有點偏高,那時候我才驚覺:「啊,不能再這樣寵自己了。」
我沒有完全戒掉,而是把喝飲料變成一個「節日儀式」:一個月兩次,每次都挑一家我真的很喜歡的飲料店,點自己最想喝的那一杯,慢慢喝、細細品,真的像過節一樣。我朋友小美聽到我這樣做之後也跟著試,結果她笑著跟我說:「我以前一天一杯,現在一週一次還更快樂,因為我會期待!」
我想,飲料不是壞東西,但如果變成我們情緒的依賴,那就有點可怕了。現在我學會自己去面對壓力和情緒,飲料變成小確幸,而不是生活重心。
我最喜歡的健身方式:走到哪走到哪
我從來不是健身房那派的人,對跑步機、舉重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我超愛走路,可以走上好幾公里也不覺得累。我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去台中玩,我從火車站一路走到勤美再繞去美術館,他們都快昏倒了,但我超開心,覺得腳步裡有風,心裡有空氣。
所以後來我決定每天都給自己一個走路的時間,不管是早上還是傍晚,只要能踏出門就好。有時候我甚至邊聽podcast邊走,當成是跟自己約會。走路對我來說不只是運動,更像是心靈的梳理。每次走一走,我的腦袋會變得比較清楚,很多煩惱也會慢慢散開。
我媽一開始還不懂,問我為什麼要走那麼多,她說:「你又沒在減肥。」但後來她發現我整個人氣色變好,也開始跟我一起走。有一天我們母女走在河堤上,她突然說:「其實這樣走一走,心也比較不會那麼悶。」我當時聽了有點感動,原來我們都只是需要一點出口。
甜食這條路,真的難走,但值得走
甜食對我來說曾經是必需品,不吃會心慌,尤其是那種下午三點,來一個蛋糕配咖啡,人生才完整。但當我開始減少糖分攝取後,才發現糖真的會影響情緒和專注力。
我姊以前就是那種甜食成癮的人,一天不吃巧克力會暴躁,直到她因為血糖波動太大被醫生警告,才開始慢慢改變。她一邊戒糖,一邊也影響我。我們會互相打氣、一起研究低糖甜點,有時候週末還會試做「減糖布丁」或「椰奶寒天」,結果發現其實不甜也可以很好吃。
我不敢說我現在完全不吃甜食,但我會挑時間、挑狀況,也會試著問自己:「我現在吃是因為餓,還是只是想轉移情緒?」這個問題幫了我很多次,讓我從「吃完後有罪惡感」變成「吃得很安心」。
飯後動一動,不再像個石像坐著滑手機
吃飽後的我曾經是一尊雕像,坐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然後肚子撐到不行。有時候甚至會因為沒動就胃脹氣,整個人不舒服到晚餐也不想吃。後來我嘗試飯後走路,不需要走太久,就五到十分鐘,繞個街區或樓下停車場,就感覺好多了。
而且這個習慣還影響到我爸。我爸以前超宅,吃完就坐,結果後來腸胃常常出狀況。某天我拉著他一起飯後去散步,他邊走邊說:「其實也沒這麼無聊嘛。」從那天起他就變成我固定的飯後散步夥伴,我們邊走邊聊,關係也變得更緊密。誰說健康不能是親情的橋樑?
睡眠,是我最好的抗壓藥
我從來沒意識到自己有多缺覺,直到有一次朋友跟我說:「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很大?臉色超差。」那時候我才發現,我連續一週都只睡不到六小時,還自以為撐得住。結果那陣子我情緒超不穩,常常為小事暴走,甚至哭點很低,看到別人拍貓都可以落淚(太誇張了我知道)。
於是我開始規定自己一定要睡滿七小時,最好是八小時。我甚至會在睡前一小時開始放鬆,不看手機、不滑社群,而是泡個熱水澡、點個香氛、聽點輕音樂。剛開始我覺得自己很假掰,但後來習慣之後,整個人變得穩定很多。
我同事小傑以前也是「熬夜王」,後來因為過勞被醫生開罰單(是真的拿到建議書那種),他開始照著睡眠時間表生活,結果現在整個人超有精神,連工作效率都變好了。他說:「我以前以為多睡就是偷懶,現在知道,根本是投資。」這句話我超認同。
運動讓我喘,但也讓我放鬆
我不是運動型的人,但我現在每週固定三天做些簡單運動。不是為了減肥,是為了身體的活力。我會在家做瑜伽、快走,偶爾跳跳YouTube上的健身操。說真的,有時候我真的懶得動,但每次動完,我都會覺得:「哇,身體好像重新開機了。」
而且運動的好處不只是身體變好,還有那種「我有在照顧自己」的自信感。以前我總是靠美食和購物來療癒自己,現在我知道,有時候揮揮汗水,比刷卡還有用。
心態的轉變,才是最深的成長
這些生活習慣的改變,表面看起來只是睡早一點、少喝一點、走多一點,但真正的改變,是我對生活的態度。我變得比較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願意原諒自己偶爾的懶散,也學會不把失敗當世界末日。
我朋友說:「你現在感覺比較放鬆耶,之前你壓力很重的樣子。」我聽到這句話有點驚訝,原來自己真的改變了。以前的我總是緊張兮兮,覺得什麼都要完美,但現在的我會說:「沒關係,我已經有在努力就好了。」
這些小小的習慣改變,也讓我更感激生活裡的小確幸。不再追求爆炸性的快樂,而是享受穩穩的舒服感。當我學會欣賞日常,生活也就不再那麼難熬了。
我不知道我這樣的轉變對別人來說是不是很了不起,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場悄悄的革命。我沒變成超人,也沒瘦十公斤,但我活得比以前更輕鬆,也更喜歡現在的自己。
如果你最近也想為自己做點什麼,試著從一個最容易開始的小習慣著手就好,不需要急、不需要一次到位,只要一點一滴地開始,你會發現,生活真的會慢慢不一樣。
你願意,試試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