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我竟遇到這樣的主管也太鳥

  1. 主管健忘如金魚,昨天說的話今天全忘光
    辦公室日常
  2. 主管說要團隊合作,實際上卻是要我一個人做全部
  3. 遇到問題全推給我,成果出來卻是主管的功勞
  4. 主管的決定永遠是對的,我的意見永遠需要「再評估」
  5. 開會時主管的點子天花亂墜,我的提議卻總是「再想想」
  6. 早上跟說我可以放鬆工作,下午我就被臭罵效率太低
  7. 主管說「這很簡單」,卻讓我加班到深夜才完成
  8. 午休前被塞了「一點點工作」,看著主管悠哉吃飯我卻餓到胃痛
  9. 辛苦完成的企劃,主管拿去報告時變成「我的想法」
  10. 剛改完的文件又被退回,理由是「我突然有新想法」
  11. 早上說急件,下班前才想起來要我立刻處理
  12. 主管說「這只是小case」,結果讓我一整天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職場生存指南 #辦公室日常

我竟遇到這樣的主管也太鳥

當我遇上那位「金魚腦」主管,我的職場生活開始變得像八點檔連續劇

剛畢業那會兒,我對「主管」這個角色的想像還停留在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梅姨,氣場強大、一語定江山、冷酷但高效。當然我知道現實不可能一模一樣,但我沒想到差距竟然大到可以讓我懷疑人生。

我遇到的主管,記憶力大概跟金魚差不多,情緒像雲霄飛車,邏輯宛如外星語言,而且擅長推卸責任與搶功勞。你以為我在誇張嗎?來,我娓娓道來,這些真實故事絕對比韓劇還精彩。

主管金魚腦這件事,是我職場人生中遇過最常見也最無解的問題之一。有一次我們開會,主管提出一個超級扯的修改意見,像是把整份簡報的色調從藍色改成黃色,理由是「黃色比較有希望感」。好,我照做了,結果隔天他一臉茫然地問:「你幹嘛把簡報全改了?」我傻眼:「這是你昨天說的啊!」他竟然說:「我怎麼會說這種話?」這種瞬間真的讓我懷疑是不是被下了記憶消除術。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他的腦袋裡有一個自動清除記憶的機制?他每次交代的事情,如果沒馬上記錄下來,下次討論就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有幾次我為了保命,直接用錄音筆把會議錄下來,但當我真的想拿出來證明的時候,又覺得太像間諜行為,最後還是吞了下去。

某次我跟朋友A吃飯聊起這件事,她也忍不住大吐苦水。她的主管不只金魚腦,還超愛臨時改主意。原本說好要推一個全新的APP設計,她加班趕出來,結果主管一夜之間夢到靈感,隔天就說:「我覺得我們要回到初衷,把重點放回官網設計上。」朋友A差點翻桌:「那你讓我做APP幹嘛?」我聽完只覺得,我不是孤單的戰士,原來這世界上金魚主管成群結隊。

主管說要團隊合作,實際上卻是要我一個人做全部,這種套路我已經熟到可以閉著眼睛說台詞。

他總是在會議上滿臉誠懇地說:「我們這是一個團隊,每個人都很重要。」然後,工作就像神奇的魔術表演,一分一秒地從其他同事的清單悄悄移到我這裡。企劃、文案、簡報、統計、校對,樣樣都包辦,有時連訂便當、買咖啡這種事情都不放過我。

某一次,部門要準備一份年度回顧報告,主管在會議上說:「這個就讓大家分工合作,發揮團隊精神。」我心裡小小鬆了一口氣,結果開完會沒半天,他私訊我:「欸,那個報告你就一併處理吧,我相信你。」我當時真想回他:「那你下次直接說要我全做,不就好了?」

那週我幾乎天天加班到十一點,週末還在家改簡報到凌晨。最讓人氣炸的是,交件當天,主管在主管會議上大肆誇自己如何帶領團隊完成高品質報告,還特別強調:「我們團隊的精神就是互補與配合。」

我冷冷看著他,心裡只有一句話:「你是說我互補你偷懶、我配合你躲事嗎?」

我大學同學B聽我抱怨之後說,她也遇過類似的「團隊合作型詐欺」。她主管超會用激勵話術:「我看得出你有潛力,這份計畫案就交給你了!」結果潛力被榨乾到生病,主管還拍拍她肩膀說:「別太勉強自己。」這種時候誰還能不翻白眼?

反思回來,我終於理解,有些主管嘴上說的是團隊合作,心裡其實是「一人團隊」,而你剛好就是那個唯一被挑中的人。

遇到問題全推給我,成果出來卻是主管的功勞,這是我最不能忍的職場劇情。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部門專案出了重大問題,系統突然出錯,資料全亂了。我其實沒碰那部分,但因為我是專案小組裡唯一懂一點技術的人,主管立刻把我拉來當替罪羊:「你去看看哪裡出錯了,可能是你們那邊的設定問題。」

我一頭霧水還是得查,結果花了一整天才發現問題根本出在他自己前幾週手滑改的設定值。我報告的時候他一臉淡定說:「喔,我是有調過啦,不過我覺得你處理得很好,果然還是要靠你。」

靠我?那你怎麼不把錯也算在你自己身上?

最扯的是那個專案後來意外獲得高層肯定,他居然在總部報告上說:「我們當時很快地就解決了問題,這是我在流程設計上提前預想到的風險控管。」

我當時聽完真的差點站起來鼓掌,這場表演可以去拿金馬獎了!

朋友C曾跟我分享過,她的主管總是這樣:事情出問題就說「妳那邊怎麼沒注意?」但案子成功就說「這是我策略正確」。久了之後,她連開會都不想說話,因為根本沒差,錯她背,功他拿。

後來我學聰明了,凡事留記錄、講話有憑據、email要寫清楚。雖然累人,但這是保命的基本配備啊!

主管的決定永遠是對的,我的意見永遠需要「再評估」,這是我職場生涯中最常被迫練習深呼吸的橋段。

我們團隊有個習慣,會在每週例會討論企劃進度和新方向。那天我信心滿滿地提了一個結合社群趨勢的活動點子,資料做得超完整、連預算和風險控管都附上。主管聽完冷冷說:「嗯……再評估看看好了,這方向我有點保留。」

我一頭霧水,但還是點點頭。三天後,主管開會時語氣一轉:「我昨晚想到一個方向,跟我們品牌形象更貼近。」說著說著,他把我那份企劃換了幾個詞,包裝得像新發現一樣端出來。我坐在會議室裡,感覺像看著自己孩子被改姓了還不能抗議。

這種事發生不只一次,我每次提出想法,他都說要再討論、要再評估、要先觀察。結果過沒多久,他把原本的想法當作「自己的創意」拿出來講。真的不誇張,有次連我的例句都照搬。

有次忍不住,我找他單獨聊:「主管,其實那份企劃我之前已經有提出過。」他竟然說:「哦?但我的版本應該不太一樣吧?我只是受你啟發。」我差點噴茶,受我啟發?我怎麼聽起來像是資料庫而不是同事?

表哥D以前也是這種狀況受害者。他主管每次都把團隊的東西吸收後,在高層會議上大講特講,然後對外聲稱「我的團隊都很被動,我一點一點帶起來的。」表哥忍無可忍後選擇離職,走之前還留下了一封公開信,雖然沒點名,但內容每一行都像箭一樣射進主管的臉上。

我自己學到的教訓是:不是每個主管都希望你主動、有創意,有些人只是希望你閉嘴然後當背景。

開會時主管的點子天花亂墜,我的提議卻總是「再想想」,這畫面讓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語言輸出有障礙。

印象最深的是某次我們要為新產品想宣傳方式,我提了一個結合時事梗圖與IG短影音的方向,邊說邊舉例、還附上資料佐證。主管聽完皺眉:「這會不會太年輕?我們品牌比較成熟。」

結果下一秒,他自己說:「不過我想到一個很潮的做法,我們可以試試用表情包,像那種什麼…‘今天上班像地獄’那種,網路好像很紅?」

我內心吶喊:「這不就是我剛說的嗎!」

同事們面面相覷,大家都看得出來他只是把我的話改個講法,再加上一點他自己的語氣,就變成「主管的創新發想」。

還有一次,他說要做一個用戶問卷,他想到的問題全是:「你喜歡我們嗎?你會推薦我們嗎?」我忍不住補充說:「這些問題可能太模糊,建議可以加入具體行為面,例如:‘你多久使用一次?’或‘在哪個平台看到我們訊息?’」他回我:「太細了吧?消費者會懶得填。」

但兩天後,他開會時卻說:「我想得越來越清楚了,我們問卷一定要實際、不能空泛,要問‘在哪裡看到我們’這種題。」

這一瞬間我終於理解,原來我不是來貢獻點子的,我是來幫他腦力激盪的。

好友E笑著跟我說,她的主管每次開會都像在辦脫口秀,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實際執行時都變成團隊要去補爛攤子。E說:「開會就像看他表演完後全場鼓掌,然後我們默默收拾音響舞台布景。」

我心裡默默地補上一句:「對,還要幫他寫笑話。」

早上跟我說可以放鬆工作,下午我就被臭罵效率太低,這情緒轉折真的比颱風天還讓人措手不及。

某天早上,我進辦公室的時候還懷疑是不是主管吃錯藥,一臉陽光燦爛地對我說:「最近你也辛苦了,這幾天就放輕鬆一點,不用太趕,注意自己的身體比較重要。」我內心還感動了一下,以為他終於學會體恤下屬了。

結果到了下午三點,他突然走過來,表情冷得像冰箱:「你這邊怎麼還沒交出來?我們不是說今天要有初稿嗎?這效率不太行吧?」

我當場愣住:「你早上不是說不用太趕……?」

他打斷我:「我說的是心態放輕鬆,不代表工作可以慢吞吞啊!」我真的差點噴血,這邏輯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

這種前後矛盾的情緒操作,已經讓我養成了一種職場生存反射:主管笑著講話時,我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為很可能笑臉背後藏著一顆定時炸彈。

朋友F的主管也有類似的「情緒雙面膠」特質。她說早上主管還在群組上誇獎大家辛苦:「今天不急,有問題可以慢慢來。」結果一到下午就直接在部門會議上點名她:「怎麼這麼簡單的東西搞這麼久?我早上不是說今天要看到成果嗎?」

她當場在螢幕前大口吸氣,強忍怒火回:「你早上說不急啊。」主管說:「你不該只聽字面意思,要了解我真正的意思。」

我聽完當場笑翻,這根本不是在工作,這是在玩文字謎語大賽。

這讓我反思到一件事——主管說話前後不一,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本身,而是那種讓人精神崩潰的不確定感。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翻臉,什麼話才是真的,什麼時候才是地雷。久而久之,你不是在做事,而是在練習預言術。

主管說「這很簡單」,卻讓我加班到深夜才完成,這是我最常聽到卻最不想再聽的一句話。

有一次部門要做一份行銷簡報,主管看了看內容,說:「這不難啦,你應該一下就可以搞定,我給你兩天,好嗎?」我一開始真的信了他的「不難」,結果打開內容後才發現這根本是從零開始,從設計主題、抓數據、整理競品、寫企劃文案到做簡報設計,全都得我一手來。

我連夜在電腦前修修改改,眼睛快瞎掉、手腕快廢掉,最後還是趕在時限內交出來。交件那天他看了看,說:「嗯,不錯嘛,我就知道你可以的,這種簡單的東西你處理起來果然很快。」

我當場差點跳起來說:「快?我三天沒好好睡耶!」

從那以後,我聽到主管說「這很簡單」,我都自動翻譯成:「這是一個會讓你加班的地獄任務。」

我姐也跟我分享過她的經歷。她主管某次指著一堆文件說:「幫我整理一下,這應該一個下午就行。」結果她看完發現那些文件亂七八糟,格式各異,還有幾十張手寫紙條,根本不是「整理」而是要重新建立一個檔案管理系統。她從下午三點忙到晚上十點才勉強搞定,最後還被主管說:「怎麼弄那麼久?不就歸類一下?」

我聽完差點幫她報警,這種職場PUA真的太誇張。

這讓我深刻體會,有些主管根本不懂什麼叫工作量,他們只憑自己「感覺」來判斷事情難度,然後讓你去用生命完成。這種「簡單」背後的代價,只有真的做的人才知道。

午休前被塞了「一點點工作」,看著主管悠哉吃飯我卻餓到胃痛,這應該是我最容易被逼出眼淚的瞬間之一。

那天已經十一點五十五分,我準備要去熱便當,主管忽然出現在我旁邊,手上拿著一份文件,語氣超自然地說:「這個東西你幫我看一下,不用太複雜,大概抓一下關鍵點,簡單整理一下就好。」

我問他:「大概多久需要?」

他說:「哦~也不用急啦,下午兩點開會前給我就好。」

我心想,還行吧,兩小時夠了。結果一打開文件,哇靠,是四十幾頁的年度報告,內容還全是專有名詞跟圖表,完全無法掃一眼就懂。我開始瘋狂抓重點、對照資料、畫重點框框……整整跳過午餐,一邊聽同事在茶水間笑著聊便當多好吃,一邊感覺胃在抽筋。

快兩點時我把文件交出去,主管看也沒看完就放在桌上,悠悠哉哉地擦嘴:「剛吃完牛肉麵,好飽啊~」我笑不出來,胃痛得只能泡一杯熱茶忍著。

朋友G說她更慘。有天中午主管突然說:「這個文件我想拿去下午三點跟總經理報告,你幫我整理一下圖表,應該一點前就能完成吧?」她也很配合,結果做完之後主管說:「啊,我突然改變心意了,這個不用了。」她整整餓了一個下午,只為了做一份最後被打入冷宮的報告。

後來我們戲稱這種情況為「午餐殺手」,只要主管午休前叫你做事,那你的便當通常會從熱的吃到冷的,甚至最後直接丟進冰箱等明天。

這讓我學到的職場智慧是:午休前五分鐘盡量離開座位,或是耳機戴上裝作沒聽到。不然你很有可能變成主管那碗牛肉麵背後的犧牲者。

辛苦完成的企劃,主管拿去報告時變成「他的想法」,這應該是每個職場人心中最痛的一刀。

某次我負責整個企劃案,從市場調查、策略規劃、簡報設計全都是我一手包辦,連字體配色都想得鉅細靡遺。主管說他要拿去高層會議報告,我心想好吧,反正我們是團隊合作,重點是讓案子過。

結果會議後他回來,我問他報得怎麼樣。他說:「不錯啊,高層蠻喜歡的,我有強調這是我們團隊的努力。」

「我們團隊」這四個字聽起來沒錯,但他從頭到尾沒提過我名字,連報告上也沒有列出製作人員。更妙的是,下週部門內部表揚時,他自己還笑說:「這次我靈光乍現,想出這個方案,果然奏效!」

我整個人如墜冰窖,這案子是我三天三夜沒睡、熬著咖啡做出來的,現在變成他睡夢中靈光閃過?

好友H也曾遇過一樣的情況。她花了兩週設計一份提案,結果主管拿去簡報時全程講成自己的想法。她本來想算了,結果那案子最後還拿到公司獎金,她卻連一句謝謝都沒收到。

我聽完立刻問她:「那你後來怎麼辦?」

她說:「我把原始草稿時間戳記全存下來,發了一封信給部門同事說感謝大家支持我這個企劃,文中故意寫得超明顯。後來主管也沒辦法,只好在下次會議上尷尬地說『其實這案子是H主導的,我只是幫忙包裝一下』。」

雖然有點偏激,但我佩服她有種。

我自己學會的一件事是:做事要記得留痕跡,不然你可能連一句「這是她的成果」都等不到。主管若不想提你名字,你至少得自己讓別人知道是誰在背後努力。

剛改完的文件又被退回,理由是「我突然有新想法」,這句話已經讓我對「完成」這個概念徹底失望。

主管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在你完成所有修改、送出檔案、放下滑鼠準備深呼吸時,突然跳出來:「我剛又想到一個更好的方向,我們重新調整一下。」

有一次我為了一份簡報做了五版修改,每一次他都說:「應該差不多了。」但每次到了隔天,他就冒出:「我昨晚想一想,覺得我們可以改個切角。」然後又是一輪砍掉重練。

最離譜的一次,他說要我「加強視覺衝擊感」,我照做後他卻說:「會不會太花俏?我們品牌不是這麼浮誇。」我真的懷疑他是不是在玩角色扮演,今天是浮誇教主,明天是極簡派掌門人。

朋友I跟我分享,她主管甚至會在報告送出後打電話來說:「我剛在洗澡時突然有個靈感,改一下開場的整個邏輯吧!」她當時人在捷運上,聽完直接在原地吐槽:「你靈感來了,我睡眠沒了。」

我們後來統一把這種狀況稱為「洗澡靈感症候群」,因為這些主管的「突發靈感」常發生在非上班時間,例如開車、睡前、洗澡,然後全變成我們要重新執行的任務。

這讓我學會一個心法:「沒有東西是真的完稿,只有主管決定他今晚不洗澡。」

早上說是急件,結果下班前才想起來要我立刻處理,這種「時間感錯亂型」主管,真的能逼瘋最冷靜的人。

某天早上主管神情肅穆地走進辦公室,還沒坐熱椅子就對我說:「這份資料很急,高層今天要用,你早點處理一下,越快越好。」

我立刻放下原本手邊的工作,打開那份文件準備處理。結果一整個上午我都沒收到進一步的指示,問他也說:「你等我一下,我等等補資料給你。」

我等到中午、等到下午三點,都沒下文。直到傍晚五點二十分,他突然從椅子上跳起來,像是忽然夢醒:「欸對,那份資料處理了嗎?總經理說要看耶!」

我當下只差沒吶喊:「我早上就問你啦!」

他一副很緊張的樣子:「你幫我快一點弄一下,我六點前要寄出喔!」

我臉僵硬地點頭,心裡想著:「那我今晚應該會夢見我在Office裡變形金剛。」

這種時候最痛苦的不是加班本身,而是你已經早早排好時間、做好準備,結果主管自己搞失憶,讓你原本可以輕鬆完成的任務,變成要吞一杯提神飲料硬撐的地獄夜班。

我同事也有同樣的經驗。她說主管明明前一天就說「明天早上要開會,記得準備一下報告」,結果她一早就整理好坐等主管審稿,結果他到下午才突然問:「你報告咧?」

她氣到嘴唇發白:「我早上寄給你你沒開。」

他居然回答:「啊,可能我太忙了忘記開,總之你再印一下吧,現在要進會議室了。」

這句「現在要進會議室了」真的是壓力最極致的一刀。臨時抱佛腳也就算了,還要你當佛,自己打坐寫經文給他抱。

從那以後,我學會一件事:主管說「很急」的事,要自己追進度;主管沒說「很急」的事,也別太放心。因為他們的「急」,可能是你準備下班那刻才開始倒數。

主管說「這只是小case」,結果讓我一整天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這種「小」的尺度,可能只有巨人國的尺能量得出來。

有天他甩給我一份資料,淡淡地說:「這不難啦,小case而已,你看看就好,弄完就下班。」我本來心情還不錯,想說今天可以準時走人,結果一看內容,天啊,這不是「小case」,這根本是個中型專案。

不僅要閱讀大量背景資料,還要重新設計幾頁簡報、跑數據、整理圖表,甚至還牽涉到跟其他部門聯繫。我一整天都像陀螺轉不停,連站起來去裝水都不敢,怕時間不夠。

到晚上九點,我終於把資料整理好,他回來看了一下說:「哦?你才做這些喔?我以為你會多做一點。」

我當時真想從椅子上跳起來問他:「你昨天不是說這是小case嗎?」

他卻一臉無辜地回我:「我說的是對我來說不難啊,我不是說你。」

這回答太經典了,我直接把它列入我的職場語錄第一名:「小case,只是不適合你。」

好友J的主管也常這樣。有次她被交代做一個「短影片剪輯」,說只是「簡單串個素材」,結果素材竟然有五百多段影片要先分類、標記、過濾,再搭配旁白跟特效,還要校對字幕與音樂時軸。

她加班兩天才搞定,主管看完後回她一句:「欸~你這樣剪得有點慢欸,這不過是個小案子嘛。」

她忍不住回:「小案子你怎麼不自己剪?」

主管一愣:「你才是做這個的啊,我要掌握大方向。」

我們一致認定,這種「小case」理論就是主管用來合理化他們不動手,卻要求你全力以赴的最佳藉口。

後來我開始反思,這些經歷到底只是我個人倒楣,還是其實大家職場上都會遇到這種「荒謬型主管」?結果我一問之下,朋友們紛紛舉手投降,個個都被雷主管炸得體無完膚。

我大學同學K曾在一家設計公司任職,她主管有個很奇怪的邏輯——堅信員工只有在被壓力逼到極限時,才會發揮創意。

她分享過一次經典案例。有天快下班時,主管說:「我覺得我們主視覺好像少點什麼,要不要來個新的構圖?你試試看喔~我相信你有潛力。」那語氣比戀人還溫柔,但背後的意思就是:「你今晚不要想回家。」

她回應說:「這麼臨時,你是不是太趕了?」

結果主管笑笑說:「越趕才越爆發啊~你行的!」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她加班到凌晨兩點,做出五種版本,主管卻在隔天說:「欸我想想,還是用我們一開始那個好了,最耐看。」

她當時差點原地升天,累得想直接睡在影印機上。

我們聊到最後,大家一致認定:有些主管其實不是惡意,只是他們自己也在壓力中,或者不懂怎麼帶人。但錯就錯在,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下屬,卻不自知。

我後來也試著換個角度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我是不是應該學著更勇敢說「不」,或是更主動管理專案進度、提出時間表?

某一次,我試著在主管又說「這份資料你幫我處理一下就好」時,回問他:「我可以處理,但你預計什麼時間需要?我目前有A、B、C三件事在進行,可能需要排個優先順序。」這樣的回應,讓他突然認真看我排程,也願意延後一些不急的任務。

雖然他還是偶爾會「金魚記憶」發作,但至少我不再完全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給出條件與現實情況,慢慢建立起一種平衡。

朋友L則是選擇「自我武裝」,她說她每接一件任務都會自己寫一份「簡報紀錄」,包括日期、任務內容、主管說的重點、預計成果與完成時間。這份文件她不是為了應付主管,而是為了讓自己清楚知道做了什麼、努力了多少。

有一次主管要搶她功勞,她就直接開這份紀錄給所有部門主管看,說:「這是我每次任務後自己留下的紀錄,也請您參考。」從那之後,主管不敢再小看她,也不再隨便扭曲事實。

她笑說:「記錄,是對自己的保護;表達,是對自己的尊重。」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我突然想要分享一段我表姊的經歷,作為這一整段「主管鳥事紀錄」的結尾。

她在某家公司擔任資深企劃,主管是那種典型的「永遠正確型」人物。有天公司要辦個大型活動,她一口氣扛下了三分之二的流程設計與聯繫工作。主管卻總在開會上語出驚人,提一些「神點子」,像是「我們來放三千顆氣球同時升空」或「主題曲找流行歌手現場唱」。

我姊當下只能乾笑:「主管,我們預算不夠請小巨蛋旁邊的樂團啦。」

結果那場活動如期完成,效果超乎預期。主管在結案報告時對上層說:「這場活動我的策略跟佈局很成功,團隊也有配合到位。」

我姊聽完後,心裡有點失落,但她說她不再氣了。因為她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也知道那些能留下來一起加班、陪她處理混亂現場的夥伴是誰。那比起主管說了什麼,更有價值。

她最後只對同事們說了一句:「以後遇到這樣的主管,就當他是職場裡的神祕NPC。給任務時要接,對話時要小心,但你才能拿到經驗值升級。」

我超愛這個比喻。這些主管確實像NPC,有些愛亂給任務、有些話不知所云、有些會突然攻擊你,但他們真的教會了我們:如何看清工作背後的真相、怎麼保護自己、什麼是界線、什麼叫尊重。

或許鳥主管永遠都存在,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不同方式面對。

不一定要反擊,但一定要記住:你是有價值、有能力的人,不該永遠被低估。即使主管不說、升遷不提、表揚不來,你的努力都不是浪費——它們會在你下一份工作、下一次提案、甚至下一段人生,慢慢發光。

這是我走過無數鳥主管後學會的事,也希望你,不論在哪一個辦公室角落,也能撐住自己的光。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10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