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控制情緒這回事,真的很難?

還是根本是選擇?
控制情緒這回事,真的很難?

有時候,情緒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不打招呼就衝進來,把腦袋、心情、嘴巴一併攪亂。很多人說:「我就是忍不住啊!」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很合理的情緒宣洩出口,但仔細一想,忍不住的到底是情緒,還是對「控制自己」這件事的懶惰?

曾經在早餐店排隊,前面一位大叔因為蛋餅太慢,直接大聲開罵:「你們到底在幹嘛啊?做個蛋餅要這麼久?」當下整間店鴉雀無聲,年輕的店員手還在抖,但還是很有禮貌地回應:「不好意思,因為前面客人比較多。」大叔白眼翻到後腦勺,最後氣沖沖走掉。其他人繼續安靜排隊,那天早上,連陽光都感覺特別陰。

這件事讓人深深感受到,有些人不是遇到事才生氣,而是情緒早就滿到喉嚨,等著找出口爆發。可是這樣真的會比較好嗎?他罵了、發了飆,蛋餅有比較快嗎?心情有比較好嗎?還是只讓自己跟別人的一天都變得更糟?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不發火」的選擇權

有人說,脾氣來的時候不發洩出來會憋壞。但發洩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還是只是把火丟到別人身上,然後再看事情燒得更亂?

以前看過一篇心理學文章,裡頭寫到:「一個人能控制自己情緒的程度,等同於他成熟的深度。」這句話乍聽像雞湯,但仔細品味,的確如此。因為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沒情緒,而是懂得在什麼時間、什麼情境,用什麼方式處理那份怒氣。

身邊有個朋友Y,個性直率,對於自己不滿的事情總是立刻開砲。有次我們去露營,天氣不太好,她負責煮飯,結果其他人一邊玩一邊聊天,沒人來幫忙,她氣到鍋鏟一摔:「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幹活?」空氣瞬間凝結。大家愣住,一時之間不知道要接什麼。後來雖然氣氛還是慢慢和緩,但整趟露營的回憶裡,多了一層尷尬的陰影。

事後她也後悔,說其實不是那麼生氣,只是覺得委屈,想要有人理解她的努力。但問題是,她選擇了最壞的方式去表達那份委屈。

情緒不是敵人,但你得學會駕馭

有情緒沒關係,但要當它的主人,而不是被它牽著鼻子走。

曾經也當過那個「情緒說來就來」的人。還記得婚前那段熱戀期,對方忘記回個訊息、晚回家十分鐘,就能讓情緒噴泉式爆發,酸言酸語開啟:「你是不是不在乎我?」「如果你真的在意我,怎麼會這樣?」當時認為這叫愛,叫「我很在乎你」,但現在想想,那只是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對方身上。

婚後的生活更是現實考驗場,柴米油鹽、垃圾沒倒、衛生紙沒補、孩子哭鬧不休,各種情境都是火山爆發的地雷。每一件看似小事的事,其實都可以變成一場激烈的口角,只看你要不要引爆它。

朋友H是一位非常溫柔的爸爸。曾經看過他小孩把剛煮好的湯打翻在地,全家一片狼藉,結果他竟然只是蹲下身說:「沒關係,來,我們一起收拾好。」我問他:「你怎麼忍得住不生氣?」他笑說:「我當然氣啊,但我知道我生氣會讓他更害怕,而我不想要我的孩子記得我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時候,是用怒氣對待他的。」

這段話震撼我很久。我們是否也能在每次情緒即將出場前,問自己:這一次,我要的是罵人出氣,還是處理問題?

「做自己」不是亂發脾氣的理由

有段時間,社群媒體流行「做自己」,大家都愛說:「我就是這樣的人,不喜歡我你可以不要接近我。」聽起來好像很帥,但其實是把「情緒失控」當成「忠於自我」的包裝。

真正的做自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需求與界線,而不是一有不爽就劍拔弩張,把別人當出氣筒。更不是用「我就是直腸子」「我不會拐彎」來當情緒爆炸的保護傘。

有個表姐,過去總是直言不諱,說話一針見血,喜歡把話說得很重:「我就是這樣,不會轉彎。」結果親戚聚會變得冷冷清清,朋友聚餐也不太有人再邀她。直到有天她參加高中同學會,才發現幾乎沒人主動跟她聊天,她才開始反省:「我以為的坦率,其實只是不懂得尊重別人情緒。」

成熟的做自己,是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尊重他人。就像愛自己不是自私一樣,做自己也不是無差別攻擊。

情緒垃圾桶理論: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收你的垃圾

很多人可能聽過「垃圾人理論」:生活中有些人像垃圾車,滿腔負面情緒到處傾倒,看到誰就往誰身上倒一堆「我今天又多倒楣」「你怎麼這麼不會做事」「我真的受夠了」這類話語。時間久了,被倒垃圾的人也會開始臭氣熏天,甚至自己也變成一台垃圾車。

曾經有個大學室友,情緒非常容易起伏,每天都像在玩情緒雲霄飛車。今天被教授念了,她會碎唸一整晚;明天飲料被加錯糖,也要在群組發飆;後天失戀,就用三倍音量播放悲傷情歌到凌晨三點。我們宿舍變成她的情緒集中營,最後大家紛紛逃離,甚至連她最親的朋友都選擇默默遠離。

控制不了情緒,其實等於放棄了與人好好相處的機會。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當你的垃圾桶,也不是每個人都要承接你的壞心情。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其實就是在推開別人。

情緒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也影響你愛的人

感情裡尤其如此。許多人說自己總遇不到「對的人」,卻忘了先問:「那我是不是一個『對的人』?」

有段時間在婚姻中磨合得很辛苦,兩個人都有情緒,一吵架就進入冷戰,每次一個小爭執,都像在玩「誰先低頭誰就輸」的遊戲。但後來意識到,如果真的愛一個人,何必去在意輸贏?就算你爭贏了一句話,傷了感情,那這場勝利有意義嗎?

當下的情緒發洩了,對方被羞辱、被貶低,氣氛僵住,彼此退回自己的小島,隔著情緒的海洋,誰也不想主動劃船靠近,這樣的愛情還有溫度嗎?

有一次在捷運上,看到一對中年夫妻,男生提著大包小包,女生突然大聲說:「講幾次了這東西我不要買,你為什麼還買?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講話?」語氣之重讓車廂一瞬安靜。男生只是默默低頭。當時只覺得那男生的眼神裡,有一種「我早就習慣了」的疲憊。然後想到自己以前的模樣,忽然很慶幸後來懂得改變。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冷靜三秒鐘的魔法

現在學會一種方法叫「冷靜三秒鐘」。每次想要爆氣時,默數三下,問自己:「我現在這樣發作有意義嗎?我到底想達到什麼目的?」如果目的是讓對方聽懂我、重視我,那麼我是不是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不一定要靠提高音量或嘲諷來換取重視。

那三秒,雖然短,但常常足以阻止一場災難。

表哥跟太太剛結婚那年,兩人天天吵。他後來笑說:「其實沒什麼大事,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小事,像是誰洗碗、誰遛狗這種。」但兩人都太愛爭輸贏,最後變成每天在找對方的錯,連呼吸聲太大都能吵起來。直到有天兩人冷靜談開,他太太說:「我不是不想洗碗,我只是希望你看見我也很累。」那一刻,他才發現,原來背後的情緒,是想被體諒、被在意,而不是那個碗沒洗的問題。

情緒不該成為關係裡的「常態武器」

很多人在關係裡把情緒當武器,用來逼迫對方就範。生氣、冷戰、諷刺、酸言酸語,其實背後都是在說:「我不開心,但我不想直接說出來,所以我要讓你難受,讓你知道我的感受。」

可是這樣久了,對方只會想逃。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情緒綁架,也沒有人願意一輩子活在高壓鍋裡。

真正穩定長久的關係,是彼此都有空間去表達情緒,但也有能力控制情緒,而不是任情緒牽著走。情緒需要被看見、被理解,但不是無限上綱地攻擊他人。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你可以選擇做一個更有魅力的人

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不是因為他們沒脾氣,而是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發、什麼時候該收,懂得用對方式爭取自己想要的。

有魅力的人,不會讓人害怕接近,不會讓人戰戰兢兢。他們穩定、有原則、不隨便起舞,也不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平衡。這樣的人,自然會吸引更好的人事物靠近。

每一次想要暴怒的時候,不妨問自己:「我現在的怒氣,是要解決問題,還是只是想贏?」如果只是想贏,那麼這場情緒的代價,會不會太高?

最終,控制情緒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你,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更清爽。少點爆炸、多點溝通,才是通往幸福的真正門票。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12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