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開始過濾人生:從極簡生活學到的事
三年前,我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支講極簡主義的影片,影片的標題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那是某個日本主婦的生活紀錄,畫面中她的家安靜、清爽,整個空間幾乎沒有什麼多餘的裝飾,但一點也不冷清,反而讓人感到很舒服。那天我一直重播那支影片,後來也延伸去看了很多類似的內容,像是「斷捨離」的介紹、「如何一個月丟掉500樣東西」的挑戰,還有一些整理師的教學。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生活可以這麼輕盈。
我開始嘗試把這些理念帶入自己的生活,但並不是一看到別人家簡潔就馬上回家丟東西,我那時還住在一棟透天厝,兩層半的空間,收納超多,生活過得舒適但有點鬆散。孩子還小,的另一半工作忙,生活其實已經夠混亂了,我一開始只是從比較不那麼痛的地方開始,例如清理浴室裡過期的瓶瓶罐罐、把抽屜裡沒用的紙張分類丟掉、衣櫃裡那些再也穿不下的褲子送人。就這樣,慢慢啟動一種「重新看見」的能力。
最初期我經常會有一種衝動:覺得這東西雖然沒用,但很貴、還能用、是誰誰誰送的、有回憶、有紀念價值……這些想法會讓人卡在原地,明知道該放下,卻又總是想著「不然再放一下好了」。所以我換了個方式,每當要處理一樣東西,我會先問自己:「如果我今天不認識它,現在重新遇見,會想要擁有它嗎?」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
這個自問自答的過程變成我後來斷捨離的核心思維,我開始懂得用「當下的自己」來做決定,而不是過去的自己。以前我總覺得,要尊重當初的選擇,要為那些花過的錢負責。但現在我更清楚,那些物品其實早就完成了它們的任務,我的責任早就履行完畢了。
不過,說得簡單,做起來真的不容易。尤其是遇到搬家,那才是真正的考驗。那時我們準備從透天厝搬進一間三房兩廳的集合住宅。老實說,我本來信心滿滿,畢竟我已經整理兩年多,應該不會有太多東西才對。但真正開始打包時,我完全傻眼。房間裡每個角落都像藏著無底洞,一個抽屜、一個儲藏櫃、床底下、廚房上層、陽台櫃子裡,甚至連車庫都塞滿了當年生孩子用過、後來就沒再碰的嬰兒用品。
有一個箱子我打開的時候幾乎想哭,是滿滿的孩子剛出生時用的東西:奶瓶、包巾、小襪子、洗澡椅、繪本、音樂鈴。每一樣都讓我瞬間被情緒擊中,彷彿一打開就穿越回當年半夜抱著寶寶哄睡的樣子。這些物品,已經不是單純的東西,它們變成了一段時光的容器。但也因為如此,它們更沉重。
我坐在地上抱著那個箱子哭了一會,然後告訴自己,這些回憶不是物品本身,是真實經歷過的溫柔。如果我真的很珍惜,可以拍照留下、可以寫下記憶,但不需要讓它們永遠佔據我的生活空間。最後我只留下了幾樣對我意義很深的東西,例如孩子第一雙穿過的小鞋子、一張我寫給自己產後加油的紙條,其他的就分送、捐出、丟棄。我發現每一次的放手,心也變得更輕盈。
搬家之後,我的極簡生活也真正進入第二階段。我開始針對家中每個角落做更細緻的整理與調整。
我發現有幾個原則對我幫助非常大:
第一,不讓不必要的東西進來。這點看似簡單,但其實最難。我們日常太容易被廣告、促銷、打折誘惑,一不小心就為了湊免運多買了三樣原本沒打算買的東西。我後來學會了一種很有用的方式:當我點進購物網站,我會強迫自己把東西放在購物車裡48小時後再看一次,問自己還想買嗎?常常會發現,過了兩天根本就忘了。
有一次我媽來我家住幾天,看到我連備品都只放一份,她很驚訝:「你家洗髮精怎麼只有一罐?不怕用完沒得洗嗎?」我笑說:「不會啊,用完再去買就好了,又不是山區。」她皺著眉頭說:「我們以前都習慣囤很多備品,才安心。」我能理解她的想法,畢竟那是上一代人的生活智慧,但我現在反而發現,少一點囤積能讓我更清楚自己的需要,也減少浪費。
第二,把重複功能的東西集中比較,只留最好用的。這個方式我從一位朋友那學來的。她也是極簡生活愛好者,她說她家的原則是:「每個功能只需要一組,最多兩組」。例如剪刀,只留一把最好用的;鍋子,兩口剛剛好。我也開始學著把家中所有類似物品集中起來比較,例如我曾經擁有超過20支筆,但每次要寫字還是只拿固定那幾支,於是我留下最順手的五支,其他全送人。
有次我幫一位朋友整理她家的廚房,我們從她的餐具櫃清出三十幾雙筷子、十幾支湯匙、十幾個飯碗。我問她:「你們家有這麼多人吃飯嗎?」她自己也笑出來。後來我們一起挑出最常用的六套餐具,其他就收進備品櫃。整理完那個餐具櫃,她說從來沒想過原來自己的家也可以這麼簡潔又舒服。
第三,一年以上沒用過的東西,幾乎都可以斷捨離。這一點我其實一開始很抗拒,因為我總覺得「以後會用到」。但事實證明,那些「以後」幾乎從沒來過。像我曾經留著一個破掉的收納盒,心想某天會修好,結果五年過去了它還是爛在那裡。後來我給自己一個練習,如果真的很不確定,就設個「觀察期」,放一個紙箱,寫上日期,三個月內沒用到的東西就可以放心捨棄。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我的另一半起初對這些事情有點無感,他不是不支持,只是他本身就不是愛囤東西的人。但隨著家裡越來越清爽,他也開始變得更有意識。有一次他主動跟我說:「我發現東西少了以後,我反而比較不容易心煩耶。」我聽了很感動,因為我知道這種改變其實需要時間慢慢感染。
我妹也受到影響。她原本是那種喜歡買很多小物佈置房間的人,房間裡永遠充滿裝飾、燈飾、紙膠帶、貼紙、娃娃、書信紙……她來我家住過幾天後,回家大清一輪。她傳訊息說:「我發現我原來一直用物品來填補生活的焦慮。」那一刻我覺得很心疼也很驕傲,因為我們都在練習用更誠實的方式面對自己。
現在的我,生活雖然不是完全的極簡,但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明亮感。不只是空間變得清爽,更是內心有了更多餘裕。每次清理過一個角落,我都感覺像做了一次深呼吸。那些被壓在角落的物品,被翻出來時我也重新看見了自己曾經的選擇、慾望與期待,然後再一次學會放下。
→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我學會用減法過生活,不再急著把生活填滿,而是留空,讓真正重要的東西可以進來。不管是空間還是時間,我都開始懂得保留,因為我終於知道,豐富並不是擁有很多,而是知道什麼是夠。
生活還在繼續,整理也還沒停。我還是會偶爾被衝動購物擊敗,也還是會偶爾陷入懷舊情緒不想丟東西。但我越來越能快速調整,越來越願意相信,簡單是一種可以練習的力量。
如果你也正在面對混亂、感到喘不過氣,不妨試著從一個抽屜開始。不是為了變成某種極簡榜樣,而是為了更貼近真正的自己。真正重要的,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是你願意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