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機會不是等來的!我用這招讓陌生人也願意跟我聊

機會不是等來的!我用這招讓陌生人也願意跟我聊

你以為 Networking 就是「找工作」?其實錯很大

很多人都覺得職場上的機會,應該是留給履歷最漂亮、經驗最厲害的人,但實際上,能拿到好機會的人,往往不是條件最完美的那一個,而是那種比較敢開口、比較會主動建立連結的人。因為機會真的不是坐在那邊等的,很多時候,它是被你自己「釣」出來的。更何況,有超過七成的職缺根本不會被公開張貼,這代表什麼?代表你等不到,也找不到,只能靠自己去創造。

但我發現,很多人一開口就用錯方式。他們以為 Networking 的重點是先介紹自己,或者直接說「我正在找工作」,覺得這樣很誠懇。但老實說,這樣的開場有點像陌生推銷,對方通常不會太有興趣。真正關鍵的,其實是「對方是誰」,而不是「我是誰」。當你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對話才會自然延續下去。

我以前也走過彎路,一開始都是照著求職信的套路在 LinkedIn 上找人,結果回覆率慘不忍睹。後來我學會一個超好用的心法,就是用「請教 insight」而不是直接求職。因為人都有一種被肯定和被需要的心理,如果你是想請教經驗而不是直接要機會,對方比較容易放下戒心,甚至會真心想幫你。

我自己最常用的方式是「6-point message」。這是我在多次嘗試之後,整理出來最有效的邀請訊息架構,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讓對方願意回覆,而且剛好符合 LinkedIn 好友邀請訊息的字數限制。它的重點是:不要太長,不要全在講自己,更不要一副來要東西的感覺。

6 個重點是這樣組成的:
第一,先找你們的共同點,這是一種快速拉近距離的方法,例如同一所學校、同一產業,甚至曾經在相同的城市生活。這種共鳴感會讓對方對你產生親切感。
第二,提到對方的專業經歷,讓他感覺你真的有做功課,而不是亂槍打鳥。
第三,說清楚你想了解的方向,讓對方知道這場對話的目的,不會覺得浪費時間。
第四,用一個輕鬆的邀請語句結尾,而且最好是 Yes 或 No 的問句,這樣對方比較容易回覆。
第五,全文不要超過 300 字元,因為長了別人根本不會想看完。
第六,至少一半的內容是關於對方,讓他感覺自己被重視。

例如我會這樣寫:
Hi [Name], I noticed we both [共同點,例如:graduated from LSE / work in the hospitality sector / moved to the UK from Asia]. I also saw your journey from [對方經歷], really inspiring. Would you be open to a quick chat next week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這種訊息短、真誠、專注在對方,而且完全沒有讓人覺得被推銷的壓迫感。我自己用這個方法,從原本一週沒人理,到後來幾乎每兩封就會有人回應,甚至有人會主動介紹更多人給我認識。

我記得有一次,我在 LinkedIn 上看到一位做國際品牌策略的顧問,超級想了解他的工作內容,但我完全不認識他。以前的我可能會直接私訊說「我對這個產業很有興趣,請問有沒有職缺可以推薦?」結果大機率就是已讀不回。但這次我照 6-point message 寫,先說我們都在行銷產業,提到我很欣賞他幫某品牌做的國際市場切入策略,最後問他願不願意分享經驗。結果對方不只回我,還約了線上咖啡聊天,最後還介紹我去跟他的同事認識。

Networking 其實很像交朋友,你不是拿著自己的需求到處敲門,而是先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如果有人要找我聊天,我會想要他怎麼開場?」當你願意多花一點心思在對方身上,機會就會慢慢靠過來。

我後來甚至把這個方法用在日常生活,像是在活動上遇到新朋友,也會先找共同點、肯定對方的經歷,再聊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這樣的對話不僅更自然,還更容易建立長期連結,而不是聊完就互相消失。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找工作、想拓展人脈,或只是單純想多認識一些厲害的人,不要再用那種「自我介紹三段式」的老方法了。試試看 6-point message,先讓對方覺得你有用心認識他,再把話題開到你想了解的領域。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其實都是從這樣一段小小的訊息開始的。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14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