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

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

有次去朋友家幫忙整理,原本只是想順手幫他們清個角落,沒想到竟然打開了驚人的「庫存倉庫」。各種保健食品、洗髮精、牙膏、面膜、餅乾、泡麵……重複購買的物品堆了一櫃又一櫃,有些甚至早就過期,連塑膠膜都還沒拆開。這些東西就這樣靜靜佔據空間,也默默侵蝕著錢包。
你真正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

問起來才知道,他們平常買東西不太會先檢查家裡有沒有,也總覺得特價好划算,不買可惜。久而久之,家變成了小型商店,什麼都應有盡有,唯獨真正需要的空間和輕盈感消失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他們家。仔細回想,搬家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經驗?當整理打包時,那些最難割捨、最後才打包的東西,其實往往不是最實用的;反而那些第一時間就開封使用的,才是真正每天生活中離不開的物品。

每次出國旅行的行李打包過程也很能說明這一點。一開始總想「萬一需要呢?」就帶了一堆東西,但回來打開行李一看,總有好幾樣東西根本沒碰過,白白佔了空間還增加了重量。就連精挑細選的服裝搭配,可能也只穿了幾套,其他都成了多餘的負擔。

這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需要」到底是什麼。是眼前的慾望?還是真正能用、能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

現在的社會不停在製造新的「必需品」,資本主義非常懂得如何包裝商品,讓人覺得「有了這個,人生會更好」,「別人都有,我也不能少」。於是,一個接一個的新物品進到生活裡,但生活卻沒有因此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曾經為了「斷捨離」,花了三天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的房間,把衣櫥、抽屜、儲物櫃通通打開,清點自己擁有的東西。數量令人吃驚:有五罐還沒開封的洗面乳、十雙只穿過一次的鞋、十幾條圍巾、二十幾件從沒穿過的衣服,還有好多零食和文具用品。當下突然覺得好羞愧,這些東西幾乎沒帶來什麼實際價值,反而讓家看起來更混亂。

捨不得丟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覺得「哪天可能會用到」,有的是「這是誰送的」,還有的是「這個很貴」。但其實,東西如果一直沒被使用,就等於是靜靜在消耗空間、情緒和生活品質。當房間被物品塞滿,整個人也容易變得焦躁,總覺得生活失控、沒有餘裕。

慢慢開始練習「減法生活」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少即是多」的力量。每次清出一些空間,不僅視覺變得清爽,心情也跟著放鬆了。有一次把衣櫥裡只留下自己真的喜歡、經常穿的衣服,不到原本的一半,但每次打開衣櫃都覺得舒服,選衣服的時間也大大減少了,早上出門前不再手忙腳亂。

身邊也有朋友開始試著改變。有個朋友以前非常愛買文具,常常只是看到一款新出的筆或可愛的筆記本就忍不住下單,但其實根本用不完。後來她開始實行「用完才能買新的」的原則,發現原來生活並不會因此變無趣,反而更有節制、更能珍惜手上的東西。

還有一位朋友原本習慣在超市看到打折商品就囤貨,但後來搬家那次,發現自己有十幾包快過期的米、咖啡粉和調味料。從那次開始她決定改變購物方式,每次只買一週份量,結果不但省下不少錢,廚房也變得好整齊。

這些生活中的小轉變,看起來不起眼,卻能一點一滴累積成更自由的生活型態。當不再被物品牽著走、不再讓慾望決定每一筆花費,就能把更多資源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包括健康、學習、人際關係,甚至是夢想。

財富自由不是突然有一天戶頭多了一筆鉅款,而是每個選擇都回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是為了跟別人一樣而買的東西?還是讓生活更有品質的投資?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有段時間,試著每次購物前都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東西現在就需要嗎?家裡有類似的嗎?這是為了填補情緒還是解決問題?」這樣的提問幫助很大,有些慣性購物的衝動就這樣被攔下來了。

曾經在社群上看到一段話:「你和財富自由的距離,就是你擁有的物品數量。」當下只覺得有點誇張,但現在真的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買的越多,可能花的就越多;擁有的越多,心也可能越被綁住。那些所謂的擁有,其實也可能成為無形的負擔。

後來,試著為物品訂下一些規則。比如衣服維持在一定數量,用一件才可以買一件;每個月都會固定檢視生活用品的使用狀況,哪些快用完,哪些還有很多存貨;買新東西前會花點時間查詢評價,思考是否真有必要。這些小動作,雖然一開始會有點麻煩,但久了就變成習慣,反而讓生活變得輕鬆。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其實,真正舒適的生活,不在於擁有最多的東西,而是在於能自在選擇什麼留下、什麼放手。當不再被過多的物品綁架,每一天的空間和時間就更自由,也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生活不是用來存放東西的,而是用來體驗的。物品只是工具,真正有價值的,是生活的品質,是心裡的平靜。放下不需要的,才能擁有真正想要的。你需要的,其實真的沒那麼多。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26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