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你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啊?

你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啊?

當年我第一次聽到「你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啊?」是在小學三年級,那時老師讓我們每個人寫一張卡片貼在教室後面的佈告欄。結果咧?整面牆幾乎都是「醫生」、「老師」、「科學家」,還有一位寫「太空人」,帥氣度直接破表。但我記得我那張卡片上寫的是「開一家玩具店」,因為我覺得這樣每天都可以玩玩具,超爽。

結果你看,長大之後根本沒人問你快不快樂,全部都在問「你月薪多少?」、「你是不是主管了?」、「你有車嗎?房子買了沒?」我開始覺得,「成功」這兩個字,好像不再是我當年想像的那種可以自由開玩具店的那種爽度,而是某種拿來打臉別人的工具。

我後來有次跟大學同學聚會,大家都在聊工作,我一位朋友T講得很風光,說他現在是外商公司的業務主管,底下管一堆人,薪水也破百,聽起來真的蠻威的。但我偷偷觀察他,他講話的時候一直撐著笑容,眼睛卻有點飄。我們私下聊天的時候他突然冒一句:「其實每天都好累,我根本不喜歡這份工作。」我愣了一下,他也愣了一下,然後我們乾笑了一下。成功嗎?按照社會的標準他當然是成功的,可是他快樂嗎?我真的不確定。

說真的,我以前也很迷信那些標準,覺得什麼事情都要達到某個「里程碑」才算有價值,比如幾歲該結婚、幾歲該買房、存款要破百萬、社群媒體要幾千個追蹤……這些目標不是不好,只是當我忙著追的時候,我的日常變得很奇怪。舉例來說,我曾經有一陣子每天都在看投資理財的影片,下班就關在房間研究ETF、股票、基金,結果三個月後雖然多賺一點,但我朋友都快忘記我長什麼樣了,連打電動都沒時間,週末還是照樣孤單一個人。那時我突然想:「欸,我在追什麼啊?」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場戶外瑜伽課,那天天氣很好,陽光暖暖的,我躺在草地上做大休息(就是那個像在偷懶的姿勢),突然有一種很久沒感受到的平靜感,腦袋沒在想要賺多少錢、沒在比別人厲害、也沒在算什麼未來計劃。就那一刻,我覺得:「好舒服喔,如果成功是這種感覺,我願意天天失敗。」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後來我開始調整我的生活方式,不再用別人的標準定義我自己。比如我以前覺得自由工作是「不穩定」、「沒保障」,但現在我是一個接案的內容創作者,雖然收入不如以前穩定,但我每天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下午去咖啡廳工作、週三也能去看電影不用人擠人。這種生活不是大家眼中的「成功人生」,但我每天都覺得有活著的感覺。

當然這條路也不是那麼浪漫,有時候案子很少、有時候月中還沒發案就開始煩了,還會被家裡碎念說「你這樣幾時才買房啦?」但我還是覺得值得,因為我開始學會區分什麼是「我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別人期望我成為的」。

我也認識一個朋友H,她以前是銀行的高階主管,後來辭職去學烘焙,現在在家附近開了一家麵包店。剛開始大家都勸她不要衝動,但她還是做了。她說以前每天穿套裝進公司,好像在演一齣別人的人生,現在每天揉麵團、賣麵包,雖然收入變少,但她笑得超開心。她說:「我終於可以當我自己了。」

所以我慢慢理解到,社會的標準就像是一套制服,穿起來可能合身,但不一定舒服。有些人穿得剛剛好,有些人穿了喘不過氣來。與其逼自己穿不合的衣服,不如自己縫一件舒服的來穿。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我也不是說我們都要拋下現實、做自己爽就好。畢竟生活還是要顧,水電瓦斯還是得繳。我也曾經因為收入不穩嚇到不敢吃太多外食。但我學會一件事,就是「成功不是終點,而是一種狀態」,而這個狀態,是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感到自在,不是用別人的尺來量你的日子。

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可能不會有人發紅包給我、也沒有獎狀或獎金,但我知道我正在做我喜歡的事,分享我的經驗,也許有人會因此獲得一些共鳴,那我就覺得,這也是一種小小的成功。

每個人心裡的「成功」都不一樣。有人喜歡穿西裝上班、有人喜歡穿拖鞋賣麵包、有人喜歡環遊世界、也有人喜歡種花養狗過日子。沒有誰比較高尚,重點是你自己能不能在每天睜開眼睛的時候,對自己說:「我現在這樣,其實也不錯。」

我後來自己設了一個「快樂成功表」,上面寫的不是薪水、職位、房子,而是「今天有沒有笑三次」、「有沒有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晚上能不能安心睡覺」。這張表雖然沒有KPI、沒有數據,但每次勾滿的時候,我都會心想:「嗯,我今天活得不錯喔。」

所以與其去追求那個遙不可及的「標準成功」,我更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前提下,慢慢調整、慢慢找出屬於自己的節奏。成功不是終點站,而是你每天都能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

這種日子,不一定華麗,但絕對真實。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26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