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別讓訊息變心事

別讓訊息變心事

科技時代的真心話練習

這幾年,身邊的人聊天越來越常出現一種畫面:眼睛盯著手機,嘴巴有一搭沒一搭地回應,傳Line比講話快,按愛心比說感謝快,最後連見面都變成「開視訊就好了」。但這樣的「連結」,真的有把人心拉得更近嗎?

其實有時候滑著滑著,反而會覺得更孤單。朋友在線上陪你,卻無法感受到擁抱的溫度;家人每天傳貼圖,但一個禮拜沒說過一句真的關心的話。科技很方便沒錯,但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好像還是要用點老派的方法才行。

語音訊息救了友情一命

有一次跟大學好友冷戰了三個月,因為一句被誤解的簡訊。我只是回了個「喔」,她就覺得我態度很差,覺得我在敷衍她。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她那天失戀、情緒低落,只是想有人聽她講話。我那時正在趕案子,沒空多解釋,就只丟了一句話,沒想到一來一往之間感情差點散了。

是語音訊息救了我們的友情。某天她突然傳來一段三分鐘的語音訊息,一邊哭一邊講當時的感受,我一聽眼淚就流下來,立刻回了五分鐘的道歉音檔。從那之後,我們就默契十足,遇到重要的事,打字不夠表達的,就錄語音。有聲音的情緒,真的可以幫助彼此更理解對方。

一起吃飯還是比一起按讚重要

有陣子跟一位高中好友幾乎每天在IG上互相按讚留言,但其實快兩年沒見面。她生日時我傳了一堆精緻的限動祝福,她也很快回我愛心,但那種「儀式感」過後,心裡還是有一種空空的感覺。

後來某次我決定主動約她去吃鍋,見面才發現她最近生活壓力超大,工作被裁員,情緒超低落,根本不是她限動上那個天天咖啡廳打卡的人。坐下來聊一晚後,她才說:「還好你約我,不然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

原來,有時候一餐火鍋的陪伴,比一百個emoji更能救人一命。

視訊沒辦法取代擁抱

疫情期間,大家都習慣了用視訊拜年、視訊聚會、視訊唱歌,甚至有人視訊求婚。這些創意真的很厲害,但少了那種面對面的真實感,有些情感還是傳不過去。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阿嬤住院時,全家人只能透過平板跟她說話。她眼睛都快看不清楚了,一直以為是看電視。我媽邊哭邊喊她,她只是輕輕點點頭。那一刻真的會明白,科技再進步,也不能取代手握手、眼對眼的那種連結。

打電話這件事還是很有魔力的

曾經覺得打電話很麻煩,能用文字就不說話。但有次半夜突然想起一個老同學,平常只在FB互動,突然很想知道他最近過得怎麼樣。鼓起勇氣打了一通電話,沒想到我們聊了兩個小時,像回到高中時一起補習回家的日子。

講完那通電話後,我整個人心情超好,彷彿穿越回那段青春日子,才發現原來聲音的溫度,比文字更能勾起回憶。

社群媒體的「假熱絡」與「真孤單」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幾百個好友在社群平台,但真正會在你低潮時撐你一把的,也許就那三五個人。曾經在IG開生日問答,收到上百則祝福留言,但隔天一樣是一個人吃泡麵、看Netflix。

也曾經在限動發過一則超灰暗的心情文,結果最多的回應竟然是:「你這字體好可愛,去哪下載的?」那一刻覺得超荒謬也有點心酸。後來開始學會,不再在社群平台期待太多真心,反而花時間經營真正的關係。

一起發呆也比線上遊戲來得真實

有個小學同學,平常不太聊天,但我們每年都會安排一次去海邊放空的行程,不滑手機、不拍照、甚至連對話都不多。有時候只是並肩坐著看海浪,就覺得內心被某種力量治癒了。

後來某年忙到差點忘了這個約定,她主動問我:「我們這次還去嗎?我好需要那個海浪療癒了。」那一刻才明白,有些連結,是默默存在、安靜但深刻,不一定需要太多互動,卻始終在彼此心中。

真心話練習,從一句「你好嗎?」開始

其實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一定要多大張旗鼓。有時候只要一句簡單的「你最近好嗎?」、「要不要喝杯咖啡?」就能讓關係暖起來。關鍵是要真心。

試過在一週內主動聯絡五個老朋友,不是為了業務,不是推銷什麼課程,只是單純想知道他們好不好。結果出乎意料地,每一個人都很感動,也讓我們重新拾起聯絡。甚至還因此重新約了一場高中同學會,十幾年沒見的老臉彼此認出來那一刻,真的很有穿越感。

科技很強大,但別忘了情感是手工品

每天可以收到幾十封簡訊、幾百則通知,但真正讓人記得的,是那封親手寫的卡片、那通深夜的電話、那杯在下雨天遞來的熱飲。那些細節,是機器模仿不來的。

有一次在生日當天收到一張手寫的卡片,是一位國中同學寄的,字超醜但內容超真誠。她說她一直記得當年我借她零食、幫她補考複習,現在換她來給我一點溫暖。看完整張卡片,邊笑邊哭,覺得這世界真的還有很珍貴的連結存在。

當你的心在場,連結就會發光

某次跟朋友去夜市,手機沒電,剛開始很焦慮不能拍照打卡、不能用Google找美食。但過沒多久,突然發現一切都變得特別生動。大家一起討論要吃什麼、研究路線、跟老闆亂哈拉,感覺就像小時候跟爸媽逛夜市那樣快樂。

原來手機不在場沒關係,重點是心要在場。當專注在當下、在對話、在彼此身上,連結自然會變得立體又深刻。

愛要及時,訊息不能代替人情

有一次好友傳訊息說奶奶過世,我立刻丟了一堆安慰的文字,但心裡一直覺得那不夠。後來直接衝去她家,什麼話也沒說,就陪她坐著。她抱著我痛哭,事後說:「你來的那一刻我才真的覺得有人懂我。」

那次經驗讓我深刻理解,有些時候,人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力量的安慰。不是什麼語錄、不是愛心貼圖,而是那個願意站在你身邊、陪你掉眼淚的人。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關係需要經營,不是自動續約的

有位國小同學每年都會主動發訊息祝賀生日,固定每年一次。我原本以為只是客套,後來某年他沒傳,我竟然有點失落。才發現這麼多年來,他的這份「小習慣」,早就變成我生活中某種默默存在的溫暖。

從那之後,我也開始學會主動關心別人,不再等別人先來。因為關係這種事,就像植物,要灌溉才能長大,不能只放在那邊期待它自己茁壯。

給朋友的感謝,不要只放在心裡

我們常常心裡有感激,卻沒開口說。有時候只是一句「謝謝你昨天幫我想點子」或「跟你聊天真的讓我心情變好很多」,就能讓人一整天心情亮起來。

以前覺得說這些話會很彆扭,現在開始練習把感謝說出口,發現對方也會回應出更多溫暖。這種互動不但不尷尬,還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真實。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真實的連結,需要慢下來一點點

在這個一切都講求效率的時代,「回訊息要快」、「更新狀態要即時」,但人的情感其實沒辦法這麼即時。需要時間沉澱、發酵、被理解。

有時候願意慢一點、停下來聽對方說話、不打斷、不急著回應,反而才能建立深層的連結。就像一鍋湯,需要時間燉煮才會入味。

科技真的幫助我們很多,但人心不是機器,關係不是演算法。那些真正有溫度的連結,往往藏在一通電話、一張卡片、一頓飯或一個擁抱裡。

要讓人際連結變得更真實,或許從今天開始,放下手機三分鐘,看看身邊的人,說一句真心的話,就夠了。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26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