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時代的真心話練習
這幾年,身邊的人聊天越來越常出現一種畫面:眼睛盯著手機,嘴巴有一搭沒一搭地回應,傳Line比講話快,按愛心比說感謝快,最後連見面都變成「開視訊就好了」。但這樣的「連結」,真的有把人心拉得更近嗎?
其實有時候滑著滑著,反而會覺得更孤單。朋友在線上陪你,卻無法感受到擁抱的溫度;家人每天傳貼圖,但一個禮拜沒說過一句真的關心的話。科技很方便沒錯,但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好像還是要用點老派的方法才行。
語音訊息救了友情一命
有一次跟大學好友冷戰了三個月,因為一句被誤解的簡訊。我只是回了個「喔」,她就覺得我態度很差,覺得我在敷衍她。結果後來我才知道,她那天失戀、情緒低落,只是想有人聽她講話。我那時正在趕案子,沒空多解釋,就只丟了一句話,沒想到一來一往之間感情差點散了。
是語音訊息救了我們的友情。某天她突然傳來一段三分鐘的語音訊息,一邊哭一邊講當時的感受,我一聽眼淚就流下來,立刻回了五分鐘的道歉音檔。從那之後,我們就默契十足,遇到重要的事,打字不夠表達的,就錄語音。有聲音的情緒,真的可以幫助彼此更理解對方。
一起吃飯還是比一起按讚重要
有陣子跟一位高中好友幾乎每天在IG上互相按讚留言,但其實快兩年沒見面。她生日時我傳了一堆精緻的限動祝福,她也很快回我愛心,但那種「儀式感」過後,心裡還是有一種空空的感覺。
後來某次我決定主動約她去吃鍋,見面才發現她最近生活壓力超大,工作被裁員,情緒超低落,根本不是她限動上那個天天咖啡廳打卡的人。坐下來聊一晚後,她才說:「還好你約我,不然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
原來,有時候一餐火鍋的陪伴,比一百個emoji更能救人一命。
視訊沒辦法取代擁抱
疫情期間,大家都習慣了用視訊拜年、視訊聚會、視訊唱歌,甚至有人視訊求婚。這些創意真的很厲害,但少了那種面對面的真實感,有些情感還是傳不過去。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阿嬤住院時,全家人只能透過平板跟她說話。她眼睛都快看不清楚了,一直以為是看電視。我媽邊哭邊喊她,她只是輕輕點點頭。那一刻真的會明白,科技再進步,也不能取代手握手、眼對眼的那種連結。
打電話這件事還是很有魔力的
曾經覺得打電話很麻煩,能用文字就不說話。但有次半夜突然想起一個老同學,平常只在FB互動,突然很想知道他最近過得怎麼樣。鼓起勇氣打了一通電話,沒想到我們聊了兩個小時,像回到高中時一起補習回家的日子。
講完那通電話後,我整個人心情超好,彷彿穿越回那段青春日子,才發現原來聲音的溫度,比文字更能勾起回憶。
社群媒體的「假熱絡」與「真孤單」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幾百個好友在社群平台,但真正會在你低潮時撐你一把的,也許就那三五個人。曾經在IG開生日問答,收到上百則祝福留言,但隔天一樣是一個人吃泡麵、看Netflix。
也曾經在限動發過一則超灰暗的心情文,結果最多的回應竟然是:「你這字體好可愛,去哪下載的?」那一刻覺得超荒謬也有點心酸。後來開始學會,不再在社群平台期待太多真心,反而花時間經營真正的關係。
一起發呆也比線上遊戲來得真實
有個小學同學,平常不太聊天,但我們每年都會安排一次去海邊放空的行程,不滑手機、不拍照、甚至連對話都不多。有時候只是並肩坐著看海浪,就覺得內心被某種力量治癒了。
後來某年忙到差點忘了這個約定,她主動問我:「我們這次還去嗎?我好需要那個海浪療癒了。」那一刻才明白,有些連結,是默默存在、安靜但深刻,不一定需要太多互動,卻始終在彼此心中。
真心話練習,從一句「你好嗎?」開始
其實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一定要多大張旗鼓。有時候只要一句簡單的「你最近好嗎?」、「要不要喝杯咖啡?」就能讓關係暖起來。關鍵是要真心。
試過在一週內主動聯絡五個老朋友,不是為了業務,不是推銷什麼課程,只是單純想知道他們好不好。結果出乎意料地,每一個人都很感動,也讓我們重新拾起聯絡。甚至還因此重新約了一場高中同學會,十幾年沒見的老臉彼此認出來那一刻,真的很有穿越感。
科技很強大,但別忘了情感是手工品
每天可以收到幾十封簡訊、幾百則通知,但真正讓人記得的,是那封親手寫的卡片、那通深夜的電話、那杯在下雨天遞來的熱飲。那些細節,是機器模仿不來的。
有一次在生日當天收到一張手寫的卡片,是一位國中同學寄的,字超醜但內容超真誠。她說她一直記得當年我借她零食、幫她補考複習,現在換她來給我一點溫暖。看完整張卡片,邊笑邊哭,覺得這世界真的還有很珍貴的連結存在。
當你的心在場,連結就會發光
某次跟朋友去夜市,手機沒電,剛開始很焦慮不能拍照打卡、不能用Google找美食。但過沒多久,突然發現一切都變得特別生動。大家一起討論要吃什麼、研究路線、跟老闆亂哈拉,感覺就像小時候跟爸媽逛夜市那樣快樂。
原來手機不在場沒關係,重點是心要在場。當專注在當下、在對話、在彼此身上,連結自然會變得立體又深刻。
愛要及時,訊息不能代替人情
有一次好友傳訊息說奶奶過世,我立刻丟了一堆安慰的文字,但心裡一直覺得那不夠。後來直接衝去她家,什麼話也沒說,就陪她坐著。她抱著我痛哭,事後說:「你來的那一刻我才真的覺得有人懂我。」
那次經驗讓我深刻理解,有些時候,人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力量的安慰。不是什麼語錄、不是愛心貼圖,而是那個願意站在你身邊、陪你掉眼淚的人。
關係需要經營,不是自動續約的
有位國小同學每年都會主動發訊息祝賀生日,固定每年一次。我原本以為只是客套,後來某年他沒傳,我竟然有點失落。才發現這麼多年來,他的這份「小習慣」,早就變成我生活中某種默默存在的溫暖。
從那之後,我也開始學會主動關心別人,不再等別人先來。因為關係這種事,就像植物,要灌溉才能長大,不能只放在那邊期待它自己茁壯。
給朋友的感謝,不要只放在心裡
我們常常心裡有感激,卻沒開口說。有時候只是一句「謝謝你昨天幫我想點子」或「跟你聊天真的讓我心情變好很多」,就能讓人一整天心情亮起來。
以前覺得說這些話會很彆扭,現在開始練習把感謝說出口,發現對方也會回應出更多溫暖。這種互動不但不尷尬,還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真實。
真實的連結,需要慢下來一點點
在這個一切都講求效率的時代,「回訊息要快」、「更新狀態要即時」,但人的情感其實沒辦法這麼即時。需要時間沉澱、發酵、被理解。
有時候願意慢一點、停下來聽對方說話、不打斷、不急著回應,反而才能建立深層的連結。就像一鍋湯,需要時間燉煮才會入味。
科技真的幫助我們很多,但人心不是機器,關係不是演算法。那些真正有溫度的連結,往往藏在一通電話、一張卡片、一頓飯或一個擁抱裡。
要讓人際連結變得更真實,或許從今天開始,放下手機三分鐘,看看身邊的人,說一句真心的話,就夠了。
在這裡,我不只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更分享如何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無論是專注工作的時刻,還是享用美食的片刻,甚至是發呆放空的寶貴時間。
如果你也相信生活可以更美好,如果你也渴望掌握自己的24小時,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用心咬下每一口生活的蛋餅!
「人生如蛋餅,外酥內軟,配料由你決定。」 —— 蛋餅哥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覺得我人生的哲學,其實是從早餐店老闆娘那邊學來的。
那天我去巷口那家早餐店點了一份起司蛋餅,老闆娘一邊熟練地倒麵糊、一邊哼著五月天的老歌,像在主持一場小型的藝術展覽。她把麵糊倒下去的瞬間,我突然就被那個畫面迷住了。
蛋餅這東西,不就是一層平凡的麵糊,然後慢慢變成金黃酥脆的外皮、裡面包著各種不同的內餡嗎?那不就是人生嗎?
我開始回想自己這幾年,真的就像在煎一張大蛋餅。有的時候火太大,焦掉了;有的時候忘了翻面,整片黏在鍋子上爛掉;有時候太貪心,加了太多料,結果皮破掉、醬也流出來,一團亂。但也有那麼幾次,剛剛好,金黃酥脆、內餡融化,咬下去的瞬間有種幸福感蔓延開來,讓我想要鼓掌說:「我今天,活得不錯。」
我以前是個超級急性子的人,什麼事都想要快、想要馬上看到結果,連煎蛋餅都會因為沒耐心等它成形,就急著翻,結果不是裂就是生。後來發現,煎蛋餅跟人生一樣,都需要等那個「剛剛好」的時機。
我有一個大學室友,超會煎蛋餅,真的,每次週末他自己煎的蛋餅都是我們整層樓的早餐供應商。我曾經問他:「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他說:「你聽,那個聲音會告訴你。」我當時還笑他太神經質,但後來自己真的開始學做之後,才懂什麼叫「經驗會說話」。火候對了、時間對了、心情對了,你會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就像人生中很多選擇一樣,不用逼自己太快,但也不能太慢。
有一年我剛換工作,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結果沒幾個月我就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選錯方向。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像沒熟的蛋餅一樣,軟趴趴又沒有形狀。後來我硬著頭皮撐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某個專案裡找到成就感,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回家自己煎了蛋餅,邊吃邊笑,心裡想:「啊,我終於翻面了。」
還有加料這件事也很有趣。你不覺得每個人喜歡的蛋餅口味,超能反映他這個人的性格嗎?我有一個朋友超愛玉米加起司,我常笑他是兒童套餐路線,結果他在生活上也真的超童心,連下雨天都會帶傘泡在雨裡踩水窪。我另一個朋友則只吃原味加胡椒粉,說太多料會破壞餅的純粹,他對生活也真的是極簡主義到一個極致,房間裡連一張椅子都省略。
我自己則是那種心情好會加爆料、心情差吃清淡的類型。有時候我愛加泡菜、有時候愛加肉鬆,完全隨心所欲。就像我生活裡面,也會看狀況加一點刺激、有時候又想回歸平淡。不過後來我也學會,不管加什麼料,最重要的是——那是我當下真正想吃的,而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我才這麼做。
有一次失戀,我朋友來我家陪我,她什麼話都沒說,只默默從背包拿出一袋材料,一邊唱著五月天的垃圾車,一邊在我家的小廚房開始煎蛋餅。她加了我平常不會選的香腸跟蔥花,結果我竟然第一次覺得那味道超搭,那天我吃了一整張。她邊洗鍋邊說:「你這麼愛吃蛋餅,以後心情不好就來找我煎。」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點想哭,但又忍住了,因為我嘴巴還滿是蛋餅。
從那次之後我就知道,原來生活不只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你也需要別人為你加一點你意想不到的料,才會發現新的可能。就像我後來交了一個完全跟我性格相反的對象,原本以為我們根本合不來,結果那段感情卻讓我學會了什麼叫做慢慢磨合。就像你習慣在蛋餅裡加起司,突然有人加了酸菜進來,第一口你會皺眉,第二口你會愣住,第三口你可能就愛上了。
而說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享受這整個過程」。真的,我以前會覺得蛋餅是為了吃飽,人生是為了達成目標,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煎蛋餅時那個聲音、香氣、翻面時的成功感、餅皮起鍋時的酥脆聲響,還有吃下去時嘴角上揚的那一秒。
生活也是這樣,有時候你不是為了某個宏大的夢想才努力,而是為了每天那個「我今天也做得不錯」的小確幸。
後來我開始有一點點小小的儀式感,每次煎蛋餅時都會戴上那條很醜但超舒服的圍裙、播自己喜歡的歌單,像在為自己開一場早餐音樂會。有幾次我甚至還煎了兩份蛋餅帶去給朋友,一起坐在公園聊天,邊咬蛋餅邊講八卦,那種時刻比任何昂貴的早午餐還美味。
所以啊,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亂、有點焦、有點煩,不如試著自己煎一張蛋餅。不需要太華麗的材料、不用買特別的鍋子,只要有心,有火,有一點耐心,然後加你喜歡的料,就可以煎出屬於你自己的完美早晨。
也許你會發現,那張看起來普通的蛋餅,裡面藏著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一起來吧!有時候,會突然在某個平凡的午後發現,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說不上來是哪裡變了,但就是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左右,也不再一窩蜂地討好所有人。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堅持。這些轉變看似細微,卻是邁向更好的自己最清晰的訊號。
看整篇文章說真的,我以前對蛋餅沒什麼愛,學生時代的早餐大多是便利商店的茶葉蛋配一瓶豆漿,那時候覺得蛋餅太油、太重、吃了會想睡覺,考試都考不好。一直到出社會後,某天被前同事拉去吃了一家藏在巷子裡的蛋餅店,我才對它改觀。那家店超神奇,蛋餅皮自己做的,吃起來酥中帶點嚼勁,加了牽絲起司和大塊香腸,一口下去,瞬間讓我覺得「人生可以這麼簡單就快樂啊」。
看整篇文章陽光灑落在公園的長椅上,映照出一抹熟悉的金黃色。那是她最喜歡的髮色,每隔半年都會精心染製的自然金黃。現在,這抹金色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如同她曾經燦爛的笑容。
她是個有趣的矛盾體。禮貌得體,笑容總是那麼燦爛,彷彿能照亮整個世界。但我知道,在那燦爛的表面下,隱藏著深不見底的黑暗。憂鬱症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時常將她拖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是多年的好友。在她開心的日子裡,我們會一起逛街、看電影,她會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她最新染的髮色。”看!這次的金色是不是很自然?”她會這樣問,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