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個看看
如果人生像是一款遊戲,每個人都有自己選的主線劇情。有些人選擇拚事業,有些人選擇躺平過日子,也有人選擇環遊世界當個浪人。這不是什麼心理測驗,而是對自己生活風格的體認。畢竟,活這一生也不是為了演給別人看。
朋友問:「如果讓你選,你會怎麼過完這一生?」
當下真的愣了一下,沒想到這種問題會在週五晚上炸雞店排隊時被問到。手上還抓著辣味雞腿,內心卻瞬間跳進了哲學深淵。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以為應該要買房、結婚、生子、升遷,一步一步往社會標準前進。可是真的所有人都想這樣過日子嗎?還是只是跟著大隊伍走,走著走著就忘了問自己:「欸,我真的想這樣嗎?」
於是整理了身邊朋友的生活型態,總結出四種人生路線。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勵志講座,就是一些生活觀察與反思,也分享幾段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也許你也會默默點頭:「嘿,這個好像就是我耶!」
有個大學同學,畢業後就進了家附近的公家機關,然後一路從約聘轉正式,三十歲前結婚買房,現在小孩都上小學了。他的人生大概可以畫成一張直線圖,沒有太多轉彎,沒有大波瀾,但也沒有大崩潰。
問他:「你都不會想做點瘋狂的事嗎?」
他笑說:「我已經過得很開心啦,我最喜歡就是假日去大賣場推推車,有空回娘家吃媽媽煮的滷肉飯,這種日子不香嗎?」
一開始聽會覺得這樣是不是有點無聊,但後來發現他每天都穩穩的,沒什麼煩惱,生活有節奏,心情也穩定。穩定不等於沒夢想,有些人夢想就是好好生活,有張不被風吹雨淋的床,有一群可以一起吃熱炒的朋友,這樣就很好了。
自己以前很羨慕那種說走就走、背個背包就出國打工換宿的人,但後來發現,能夠在一個地方穩穩扎根、讓家成為避風港,這件事也不簡單啊。
高中好友阿勳,大學畢業後立刻飛去紐約唸藝術,然後在歐洲各國流浪演奏街頭小提琴。他曾經在巴黎鐵塔下拉琴給路人聽,被拍進觀光客的IG限時動態裡。也曾經為了賺車票錢,在德國清晨五點的地鐵站唱台語歌。
他說:「我不想人生只有一種節奏,活著就是要不斷碰撞和冒險啊,不然幹嘛來地球一趟?」
雖然他的生活時常爆預算,也總是處在差點被房東趕出門的邊緣,但他活得非常有感。他的眼神總是亮亮的,講起旅程時那種興奮感像是在開箱什麼超狂冒險。
曾經也想過要不要像他一樣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買張單程機票,管他工作怎樣,先飛再說。但現實總是會跳出來提醒:「欸,下個月卡費還沒繳喔!」
但這類人真的是勇敢的存在。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定義成功,不靠年終獎金來衡量價值,而是用回憶數量來定義人生密度。
有個學姊在三十歲那年選擇離開年薪破百的外商工作,搬到花蓮租房,每天種菜、寫書、經營自己的小品牌。她說那是一場「逃出人生教條」的行動。
她的IG充滿山景、雲海、手沖咖啡照,看起來超療癒,但背後其實也不是完全輕鬆。她曾分享:「選擇自由,就得承擔不確定,選擇簡單生活,就得放下某些物質安全感。」
這段話真的超打中心。以前總以為自由就是不用上班、每天睡到自然醒,後來才懂,自由的背後是更多的責任跟選擇。
她不是不努力,而是把努力的方向轉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地方。她種的菜會拿去市集賣、寫的文章會讓讀者回信說「看到這篇我哭了」,這些回饋對她來說,比年終獎金還珍貴。
生活不需要過得很奢華,但要過得有感、有意識。自由的關鍵不只是逃離,而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活。
另一種人,什麼都想試試看,不想被一種身份綁死。表姊就是典型例子,她做過空姐、當過編輯、現在是瑜伽老師兼手作品牌創辦人。
她說:「我沒辦法一輩子做同樣一件事,會瘋掉。」
每次家族聚會都像在聽冒險故事合集,她上一秒可能在日本參加陶藝工作坊,下一秒就飛去尼泊爾學冥想。身上彷彿永遠有用不完的能量。
但她也不是沒挫折過。曾經開品牌失敗、也曾經卡在職涯轉換期,錢不夠用、信心也跟著動搖。但她總會笑笑地說:「那又怎樣?至少我試過,人生就像自助餐,不多夾幾樣怎麼知道自己愛不愛吃?」
自己在某些選擇上也會遲疑,怕一旦改變就回不去了。但從她身上學到一件事:與其一直怕後悔,不如多創造一點回憶,因為不後悔的人生其實是累積來的,不是預設的。
四種路線看起來好像分得很清楚,但其實更多人是在中間地帶遊走。有時候想要穩定、有時候又羨慕自由;今天想當都市人、明天又夢想山中小屋。
也曾經羨慕某個人很有勇氣,後來發現他其實也羨慕自己有個穩定生活;有人看起來過得很冒險,但其實他也渴望有個歸屬感。
人生沒有標準配方,不是考選擇題。真正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失去選擇的勇氣。
這幾年最有感的一句話是:「活得像自己,比活得成功還重要。」
也許今天的自己會選A,明年的自己會想試B,十年後又變成C+D混合體。這都沒關係。只要每個選擇,是經過內心認可的,那就是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有時候生活就是這麼妙,別人眼中的你可能很有勇氣,但你自己還在懷疑人生;你覺得自己選錯路了,卻不知道早有人偷偷以你為榜樣。
不管是哪一種人生態度,只要是真心的、踏實的,那就不會白過。別怕被比較,也別急著定義自己。這一生,本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樣子。
有時候靜下心來問自己:「我想怎麼活這一生?」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答案。
在這裡,我不只分享時間管理的技巧,更分享如何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無論是專注工作的時刻,還是享用美食的片刻,甚至是發呆放空的寶貴時間。
如果你也相信生活可以更美好,如果你也渴望掌握自己的24小時,歡迎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用心咬下每一口生活的蛋餅!
「人生如蛋餅,外酥內軟,配料由你決定。」 —— 蛋餅哥
你知道嗎?有時候我覺得我人生的哲學,其實是從早餐店老闆娘那邊學來的。
那天我去巷口那家早餐店點了一份起司蛋餅,老闆娘一邊熟練地倒麵糊、一邊哼著五月天的老歌,像在主持一場小型的藝術展覽。她把麵糊倒下去的瞬間,我突然就被那個畫面迷住了。
蛋餅這東西,不就是一層平凡的麵糊,然後慢慢變成金黃酥脆的外皮、裡面包著各種不同的內餡嗎?那不就是人生嗎?
我開始回想自己這幾年,真的就像在煎一張大蛋餅。有的時候火太大,焦掉了;有的時候忘了翻面,整片黏在鍋子上爛掉;有時候太貪心,加了太多料,結果皮破掉、醬也流出來,一團亂。但也有那麼幾次,剛剛好,金黃酥脆、內餡融化,咬下去的瞬間有種幸福感蔓延開來,讓我想要鼓掌說:「我今天,活得不錯。」
我以前是個超級急性子的人,什麼事都想要快、想要馬上看到結果,連煎蛋餅都會因為沒耐心等它成形,就急著翻,結果不是裂就是生。後來發現,煎蛋餅跟人生一樣,都需要等那個「剛剛好」的時機。
我有一個大學室友,超會煎蛋餅,真的,每次週末他自己煎的蛋餅都是我們整層樓的早餐供應商。我曾經問他:「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他說:「你聽,那個聲音會告訴你。」我當時還笑他太神經質,但後來自己真的開始學做之後,才懂什麼叫「經驗會說話」。火候對了、時間對了、心情對了,你會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翻面,就像人生中很多選擇一樣,不用逼自己太快,但也不能太慢。
有一年我剛換工作,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結果沒幾個月我就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選錯方向。那段時間我每天都像沒熟的蛋餅一樣,軟趴趴又沒有形狀。後來我硬著頭皮撐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我竟然在某個專案裡找到成就感,那天晚上我一個人回家自己煎了蛋餅,邊吃邊笑,心裡想:「啊,我終於翻面了。」
還有加料這件事也很有趣。你不覺得每個人喜歡的蛋餅口味,超能反映他這個人的性格嗎?我有一個朋友超愛玉米加起司,我常笑他是兒童套餐路線,結果他在生活上也真的超童心,連下雨天都會帶傘泡在雨裡踩水窪。我另一個朋友則只吃原味加胡椒粉,說太多料會破壞餅的純粹,他對生活也真的是極簡主義到一個極致,房間裡連一張椅子都省略。
我自己則是那種心情好會加爆料、心情差吃清淡的類型。有時候我愛加泡菜、有時候愛加肉鬆,完全隨心所欲。就像我生活裡面,也會看狀況加一點刺激、有時候又想回歸平淡。不過後來我也學會,不管加什麼料,最重要的是——那是我當下真正想吃的,而不是因為別人說什麼我才這麼做。
有一次失戀,我朋友來我家陪我,她什麼話都沒說,只默默從背包拿出一袋材料,一邊唱著五月天的垃圾車,一邊在我家的小廚房開始煎蛋餅。她加了我平常不會選的香腸跟蔥花,結果我竟然第一次覺得那味道超搭,那天我吃了一整張。她邊洗鍋邊說:「你這麼愛吃蛋餅,以後心情不好就來找我煎。」那一刻我真的覺得有點想哭,但又忍住了,因為我嘴巴還滿是蛋餅。
從那次之後我就知道,原來生活不只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你也需要別人為你加一點你意想不到的料,才會發現新的可能。就像我後來交了一個完全跟我性格相反的對象,原本以為我們根本合不來,結果那段感情卻讓我學會了什麼叫做慢慢磨合。就像你習慣在蛋餅裡加起司,突然有人加了酸菜進來,第一口你會皺眉,第二口你會愣住,第三口你可能就愛上了。
而說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享受這整個過程」。真的,我以前會覺得蛋餅是為了吃飽,人生是為了達成目標,但現在我更在意的是煎蛋餅時那個聲音、香氣、翻面時的成功感、餅皮起鍋時的酥脆聲響,還有吃下去時嘴角上揚的那一秒。
生活也是這樣,有時候你不是為了某個宏大的夢想才努力,而是為了每天那個「我今天也做得不錯」的小確幸。
後來我開始有一點點小小的儀式感,每次煎蛋餅時都會戴上那條很醜但超舒服的圍裙、播自己喜歡的歌單,像在為自己開一場早餐音樂會。有幾次我甚至還煎了兩份蛋餅帶去給朋友,一起坐在公園聊天,邊咬蛋餅邊講八卦,那種時刻比任何昂貴的早午餐還美味。
所以啊,如果你最近覺得生活有點亂、有點焦、有點煩,不如試著自己煎一張蛋餅。不需要太華麗的材料、不用買特別的鍋子,只要有心,有火,有一點耐心,然後加你喜歡的料,就可以煎出屬於你自己的完美早晨。
也許你會發現,那張看起來普通的蛋餅,裡面藏著你一直想找的答案。
一起來吧!有時候,會突然在某個平凡的午後發現,自己和以前不太一樣了。說不上來是哪裡變了,但就是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左右,也不再一窩蜂地討好所有人。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堅持。這些轉變看似細微,卻是邁向更好的自己最清晰的訊號。
看整篇文章說真的,我以前對蛋餅沒什麼愛,學生時代的早餐大多是便利商店的茶葉蛋配一瓶豆漿,那時候覺得蛋餅太油、太重、吃了會想睡覺,考試都考不好。一直到出社會後,某天被前同事拉去吃了一家藏在巷子裡的蛋餅店,我才對它改觀。那家店超神奇,蛋餅皮自己做的,吃起來酥中帶點嚼勁,加了牽絲起司和大塊香腸,一口下去,瞬間讓我覺得「人生可以這麼簡單就快樂啊」。
看整篇文章陽光灑落在公園的長椅上,映照出一抹熟悉的金黃色。那是她最喜歡的髮色,每隔半年都會精心染製的自然金黃。現在,這抹金色只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如同她曾經燦爛的笑容。
她是個有趣的矛盾體。禮貌得體,笑容總是那麼燦爛,彷彿能照亮整個世界。但我知道,在那燦爛的表面下,隱藏著深不見底的黑暗。憂鬱症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時常將她拖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是多年的好友。在她開心的日子裡,我們會一起逛街、看電影,她會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她最新染的髮色。”看!這次的金色是不是很自然?”她會這樣問,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