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蛋餅哥

告別知識焦慮!用筆記軟體打造超Personal的知識宇宙,從此不再當資訊海孤兒!

告別知識焦慮!用筆記軟體打造超Personal的知識宇宙,從此不再當資訊海孤兒!

讓知識不再只是堆積如山,而是隨時能提取、應用的活泉,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擺脫資訊焦慮,成為真正的知識探險家!

欸!你是不是也常這樣?資訊爆炸時代的煩惱誰懂啦!

我跟你說,我以前真的是個標準的「資訊囤積狂」。看到什麼好文章、好影片,就瘋狂收藏、截圖,以為這樣就掌握了全世界。結果呢?真正要用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找不到!要嘛是檔案埋在硬碟深處,要嘛是連結早就失效,真的是捶心肝。

而且啊,資訊量太大,還會讓人覺得焦慮。看到別人好像什麼都懂,自己卻一問三不知,就很想把頭埋進沙子裡。這種感覺,你一定懂對不對!

痛定思痛!打造知識系統的起心動念

後來我就想,這樣下去不行啊!資訊再多,沒有系統化的整理,就等於沒有。於是我開始研究各種筆記軟體,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

一開始我也是茫茫然,不知道從何下手。試過好幾款軟體,也看了不少教學文章,但總是覺得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我發現,重點不是軟體本身,而是你怎麼使用它,還有你的思考邏輯。

選擇筆記軟體:就像選對象一樣,適合最重要!

市面上筆記軟體琳瑯滿目,像是 Notion、Evernote、Obsidian、Roam Research 等等,每一款都有各自的特色。我自己的經驗是,不用追求「最好」,而是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 Notion: 功能超強大,可以當筆記、專案管理、資料庫,簡直是All-in-One神器。但對新手來說,可能有點複雜,需要花時間學習。我自己是用Notion來管理比較大型的專案,還有建立個人知識庫。

    • 心得: Notion的彈性真的很高,可以自由打造各種版面,做出超漂亮的筆記。而且它的資料庫功能超好用,可以把各種資訊整理得井井有條。不過,有時候功能太多也是一種困擾,容易分心,哈哈!
  • Evernote: 老牌筆記軟體,介面簡潔易用,搜尋功能也很強大。適合快速記錄靈感、收集資料。我以前很常用Evernote,但後來發現它比較適合線性筆記,不太適合建立複雜的知識網絡。

    • 心得: Evernote的優勢就是簡單,打開就能用,不用想太多。而且它的跨平台同步功能做得很好,無論用手機、電腦,都能隨時存取筆記。
  • Obsidian: 強調雙向連結,可以建立知識網絡,適合深度思考和研究。對我來說,Obsidian是個很棒的知識地圖工具,可以把不同的想法串聯起來。

    • 心得: Obsidian的雙向連結概念真的很棒,可以讓人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而且它的外掛超多,可以擴展各種功能。不過,它的介面比較簡潔,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有點陽春。
  • Roam Research: 跟Obsidian類似,也是強調雙向連結,但更加注重「想法流動」。Roam Research的介面比較特別,適合發散性思考。

    • 心得: Roam Research的「區塊引用」功能超讚,可以把不同的筆記片段組合成新的想法。但它的價格比較貴,而且只能線上使用,對我來說有點不方便。

重點來了: 試用!試用!再試用!不要怕麻煩,每一款都試用一下,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就像選對象一樣,感覺對了最重要!

建立知識結構:就像蓋房子一樣,打好地基最重要!

選好筆記軟體後,接下來就要開始建立知識結構了。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一定要打好,不然房子很容易倒塌。

我的做法是,先從大方向開始,把知識分成幾個大的類別,例如:

  • 工作相關: 工作上的筆記、會議記錄、專案資料等等。
  • 學習成長: 看書心得、課程筆記、學習目標等等。
  • 生活興趣: 旅遊攻略、美食食譜、電影心得等等。
  • 個人反思: 日記、思考筆記、人生目標等等。

然後,再把每個類別細分成更小的子類別。例如,「學習成長」可以分成「程式語言」、「資料分析」、「行銷策略」等等。

重點來了: 不要怕分類太細!分類越細,越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而且,分類也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知識。

筆記方法:就像寫日記一樣,記錄真實的想法!

建立好知識結構後,就可以開始寫筆記了。我的筆記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盡量記錄真實的想法。

  • 用自己的話寫: 不要只是複製貼上,一定要用自己的話重新整理。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知識,並且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 加入個人心得: 除了記錄知識本身,也要記錄自己的想法、感受、疑問等等。這樣才能讓筆記更有價值,也更容易回憶起來。
  • 建立連結: 如果筆記之間有關聯性,一定要建立連結。這樣才能把不同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 善用圖片、影片: 不要只寫文字,可以加入圖片、影片、音訊等等,讓筆記更生動有趣。

重點來了: 筆記不是寫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不要怕寫錯字,也不要怕文筆不好,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好!

知識連結:就像玩拼圖一樣,把知識串聯起來!

筆記寫多了,就會發現知識之間其實有很多關聯性。這時候,就可以利用筆記軟體的連結功能,把不同的知識串聯起來。

  • 雙向連結: 像Obsidian、Roam Research這種軟體,可以建立雙向連結。也就是說,如果你在A筆記裡連結到B筆記,那麼B筆記也會自動連結到A筆記。這樣可以更容易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性。
  • 標籤: 如果筆記軟體沒有雙向連結功能,也可以使用標籤來建立連結。例如,你可以在「程式語言」和「資料分析」的筆記裡都加上「Python」標籤,這樣就可以快速找到所有跟Python相關的筆記。

重點來了: 建立連結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知識,並且發現新的想法。就像玩拼圖一樣,把不同的知識拼湊在一起,就能看到更完整的畫面。

定期回顧:就像整理房間一樣,讓知識保持新鮮!

知識系統建立好之後,不是就沒事了。還要定期回顧,才能讓知識保持新鮮。

  • 重讀筆記: 定期把以前寫的筆記拿出來重讀一遍,可以幫助你鞏固記憶,並且發現新的想法。
  • 更新筆記: 如果知識過時了,就要及時更新。這樣才能確保知識系統的準確性。
  • 整理分類: 如果分類不合理了,就要重新整理。這樣才能讓知識系統保持井井有條。

重點來了: 定期回顧是一種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並且發現自己的成長。就像整理房間一樣,讓知識保持新鮮,才能讓你住得更舒服。

打造個人知識系統:我的經驗分享

我自己的知識系統,其實也是不斷演進的。一開始我只是隨便記錄,後來才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

  • Notion + Obsidian: 我主要用Notion來管理專案和建立知識庫,用Obsidian來建立知識網絡。Notion的彈性很高,可以自由打造各種版面,讓我可以把知識整理得井井有條。Obsidian的雙向連結功能很棒,可以幫助我發現知識之間的關聯性。
  • Evernote: 偶爾也會用Evernote來快速記錄靈感。Evernote的優勢就是簡單,打開就能用,不用想太多。
  • 重點不是工具,而是習慣: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養成定期寫筆記、整理筆記的習慣。就像每天都要刷牙一樣,讓知識管理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小撇步:

  • 用模板: 如果不知道怎麼開始,可以找一些現成的模板來用。Notion有很多免費的模板,可以讓你快速建立知識庫。
  • 參加社群: 可以參加一些知識管理社群,跟其他使用者交流心得。這樣可以學到很多新的方法,並且找到靈感。
  • 不要追求完美: 知識系統不是一蹴可幾的,要慢慢建立、不斷完善。不要追求完美,只要持續進步就好。

知識系統:一個持續進化的生命體

對我來說,知識系統不只是一個工具,更像是一個持續進化的生命體。它會隨著我的學習、成長,不斷地演變。

建立知識系統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透過整理知識,我可以更了解自己,並且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熱情。

所以,不要害怕開始,也不要害怕犯錯。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宇宙吧!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10-01 要更新請點這裡